印度空軍創造出空前的戰績:12∶0


印度空軍蘇-30戰鬥機在與英國“颱風”戰鬥機的模擬對抗中創造出空前的戰績:12∶0!這種壓倒性的比分令印度輿論一片歡騰。


英印空軍舉行第四次“因陀羅長弓”聯合空戰演習。印度空軍除派遣4架俄製蘇-30MKI戰鬥機參演外,還派遣C-17、C-130J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各一架前往英國提供保障服務。
按照演習規劃,英印戰機展開各種條件下的模擬對抗,既有單機、雙機視距內格鬥,又有四機編隊超視距空戰。
在演習後期,英印空軍還進行混編聯合行動,包括4架蘇-30MKI和6架“颱風”戰鬥機掩護兩架C-130J運輸機,模擬突入假想敵防禦縱深實施空降行動,而假想敵則出動“颱風”戰鬥機實施攔截,另外演習導演部還設計了對地轟炸項目,蘇-30MKI和“颱風”均模擬投擲了制導彈藥。
從戰機性能上看,這是俄製頂級戰機與歐洲最先進戰機的對決。第一週的演習主要以單機和雙機格鬥為主。首先上場的是蘇-30MKI與“颱風”之間的“單挑”,雙方在視距範圍內進行格鬥佔位,近距離空空導彈發射的距離為兩英里。

接下來是“雙打”模式,印英各出兩架蘇-30MKI和“颱風”。緊接著是“雙打一”格鬥,兩架蘇-30MKI對付一架“颱風”,然後再反過來。即便在一架蘇-30MKI對抗兩架“颱風”時,印軍戰機照樣成功取得空戰的勝利。
報道稱,蘇-30MKI之所以能在格鬥空戰中大敗“颱風”,主要得益於推力矢量發動機和先進的光電探測系統,前者擁有軸對稱旋轉噴管,能保證飛機始終保持超機動飛行狀態,並且在機動狀態下進入高達70度的大迎角攻擊位置,該項指標遠超“颱風”。光電探測系統則讓蘇-30MKI在不打開雷達探測的情況下,能提前發現“敵機”。
不過到了大編隊對抗項目上,蘇-30機群的優勢就沒那麼明顯了。帶隊參演的印度空軍軍官斯里瓦斯塔夫表示,印軍戰機飛行員之間只能用無線電通訊,而英軍同行則能通過16號數據鏈實現戰術信息共享,這使後者獲得外部信息支援,從而有效掌握戰場態勢。

特別是在超視距空戰方面,“颱風”在25英里外發起攻擊,同時在22英里外組織規避防禦,反應能力迅速,讓印軍印象深刻。不過印軍仍表示,蘇-30在超視距空戰方面“壓力不大”,英國空軍非常欽佩印軍技術,“東道主的評價非常高,他們還準備拓展演習範圍,提供特殊支持”。
近年來,隨著戰機、火力、信息化設備的不斷升級換代,超視距空戰在現代空戰中比例的日益增加,但這並不意味著近距空戰格鬥的“邊緣化”。由於俄羅斯、中國和印度裝備的俄製蘇-30、蘇-35等先進戰機普遍強調空中機動性能,美軍針鋒相對地為第五代戰機也加裝了先進的近距格鬥導彈。
另一方面,隨著現代空戰進入到信息時代,戰場態勢感知的重要日益凸顯,單純強調單機機動性優勢的時代已經成為過去。未來空戰的最大“制勝籌碼”不再在戰鬥機本身,而在於整個空戰體系的構建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