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講壇|新年首講:黃梅戲鑑賞

2018年2月24日上午是“長江講壇”農曆新年後的首場講座,我們邀請到國家一級演員、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被譽為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的楊俊女士做客講壇,為廣大戲曲愛好者帶來《黃梅戲鑑賞》的精彩講座。講座現場楊俊老師以講演結合的形式同自己的學生們一起為聽眾帶來《對花》、《龍歸大海》、《夫妻雙雙把家還》和《女駙馬》等黃梅戲經典劇目,伴隨著黃梅戲清麗、溫婉的唱腔,現場講座被一次次推向高潮。

黃梅戲的前世今生

首先,楊俊老師介紹到黃梅戲原名黃梅調,起源於湖北黃梅縣,形成並發展壯大於安徽安安慶。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 、豫劇並稱“中國五大戲曲劇種”,受到廣泛的歡迎。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對於黃梅戲的起源歸屬問題,楊俊老師認為,發源在哪裡並不是很重要,發展在哪裡很關鍵。她說,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立命於皖中,有湖北、安徽兩省的培育,雖然發展歷史不長,卻是很豐厚的。黃梅戲特有的開放式、有彈性、能夠吸納包容的青春特質讓它今後發展壯大到更多區域不是更好嘛!

楊俊老師指出,黃梅戲大部分都是以女性為軸心的表現形態,從《天仙配》、《女駙馬》、《孟姜女》、《徽州女人》和《龍女》等劇目中可以得到佐證。另外,她還強調說,一個劇種的成熟是一定要有美學定位的,因為特色就在它的定位上。黃梅戲之所以那麼清新、質樸、溫婉,受眾面之所以那麼大就是因為它的親切,它的貼近百姓,貼近泥土。可以說黃梅戲是生長在鄉村,發展在城鎮,如果沒有自己的美學特質也就很容易被包容同化。楊俊老師指出,黃梅戲還比較年輕,流派還沒有很成熟,劇種的積累還需要時間。她衷心地希望黃梅戲多出流派,呈現百花齊放的爭豔態勢。

戲曲界的春天到來

楊俊老師談到,前幾年傳統文化還沒有那麼受到重視的時候,戲曲就遇到了市場的萎縮,也面臨著場下觀眾稀稀拉拉,戲曲演員也面臨著對自己所堅守的這份職業的懷疑。但是很多戲曲演員在最艱難的時候仍然選擇堅守和不放棄,在沉寂的時候不斷修煉內功。如今,傳統文化受到高度重視,戲曲界迎來了它的春天,以崑曲為代表的多種地方戲曲出現一片繁榮景象,崑曲的優秀劇目在北京、上海甚至出現一票難求的現狀,這就說明好的文化品質的東西永遠不過時。

楊俊老師提到,漢劇曾經是滋養了京劇的劇種,但是目前漢劇就沒有楚劇市場活躍。這是一個時代的選擇,哪怕過去再輝煌,你不去吸收其他藝術的好就會停滯不前。她還總結說,目前大劇種不如大地方戲,大地方戲不如小地方戲,因為小劇種沒有太多的包袱,它比較輕便,有一顆開放的心。她笑言,黃梅戲演員的嗓子就是在鄉間跑碼頭跑出來,嗓子就是一條野嗓子,是經過風雨洗刷的嗓子,是經得起在任何舞臺上拿起來就唱的,這也是我們戲曲演員最大的魅力。

來到省會重新創業

楊俊老師動情地說,“安徽是我的孃家,湖北是我的婆家,而我的一生也將在此度過”。在湖北黃岡19年,她收穫了自信,歷經了成長,同時也深感重任在肩。憑藉現代戲《未了情》和古裝戲《雙下山》,獲得了戲劇界的至高榮譽梅花獎和文華獎。為了能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讓黃梅戲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和喜愛,她毅然決定來到湖北省城闖天下。

楊俊老師當選湖北省戲曲藝術劇院院長的第一件事就是為3個劇種尋找一個家。2019年佔地20畝,投資2億元的新劇院將建成。同時,3個劇種招收了160個學生,7年免費培養。她欣慰地說,幾年後你們會看到戲劇學院中年輕人才的茁壯成長,這讓我不僅完成了對舞臺的表達,也完成了一名管理者的使命。楊俊老師對戲曲事業所做出的犧牲和執著精神感染了現場400多名聽眾。

(湖北省圖書館讀者活動部 2018.2.27)

沒去現場也不要緊

“長江講壇”在湖北廣播電視臺教育頻道,

每週六、週日下午2:50播出。

下載“長江講壇”手機應用程序,

也可觀看“長江講壇”視頻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