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全州」全州民間土陶製作藝人周金良:千年窯火今猶在

全州縣目前已發現宋窯遺址7處,其中有6處在永歲鎮境內,這些宋代民窯產品,當初通過湘江水運,南下北上,影響並促進了全國人民的生產生活和經濟發展。今天,在全州縣永歲鎮藤家灣村委初碗窯自然村,一個普通的村民傳承並製作土陶,讓宋代製作土陶的窯火千年不絕,生生不熄。

陶藝,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的代表之一,是水和泥濃縮的生命,是歲月永恆的文化印證。純手工土陶製作工藝,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我國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但如今已瀕臨滅絕。

9月12日,記者來到全州縣永歲鎮初碗窯村,看到村民周金良正在釆集水下兩米多深的燒製紫砂壺的泥料。周金良告訴記者,南宋時期,村裡就有很多燒製土陶製品的窯口,泥料都是在這裡採集。

周金良說:唐宋那時候,原先這個地方是很高的,十多米高,一直選在這個地方採泥,所以挖得很深了。為什麼這個泥料選在這裡,因為這個泥料,粘性好,它含有很多石英,還有很多雲母,有很多礦物質,這個是相當好的。

宋代是傳統制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當時,全國各地官窯林立,民窯四起。在隋唐時期,初碗窯自然村就是一個因製作土陶製品而出名的小村莊。至北宋時期,改進了農業技術,推廣穀物種植,經濟得到恢復,全國各地民辦專業土陶製作作坊蓬勃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進步,土陶製作工藝逐漸淡出了歷史的舞臺。

採訪中,周金良指著一口老窯口說:我們這個村叫初碗窯,唐宋那時候燒陶的窯口就建在這裡,屬於民窯,民窯的燒製水平也達到官窯的水平。

陶瓷製作品因原材料的影響而具有特殊性,又因政治理念、文化習俗、工藝水平而具有共同性。好的泥料是一把好壺的根基,據說初碗窯自然村的祖先是江西的,他們有著製作陶瓷技術,當年他們選擇初碗窯落腳,由於這裡有製作土陶的好泥料,燒製土陶的然料充足等自然資源豐富,又臨近湘江,通過湘江運輸出去,運往全國各地,當年這裡的土陶製品一度出現產銷兩旺。

滄海桑田,世事變遷。現年55歲的周金良是全州縣目前唯一一位從事土陶製作的工藝人。從小在初碗窯村長大,聽長輩談起土陶製品的燒製與用途,土陶文化就在周金良的心裡生根發芽。他告訴記者,土陶製作程序比較多,也比較複雜,有選土、揉泥、垃坯成型、晾乾、燒製等五道工序。這五道工序,每一道都很重要,工作起來不能有絲毫馬虎與懈怠。每一道工序都決定著土陶作品成敗的關鍵。

製作好的土陶作品,每一步都要傾注心血與汗水。單說釆泥這道工序,就讓記者見證了他的工作的艱辛與困難。把製作好涼乾的半成品裝入土窯裡進行燒製,就要經過四天三夜,而且還得把住好火候,否則便會前功盡棄,白忙累一場。

周金良說,做了這個壺的體型出來,然後接著就要做蓋子,為什麼呢,因為它那個收縮不一樣,你要講先做了這個壺子,以後再做這個蓋子就不行了,那個乾溼度就不一樣。

周金良伸出雙手和雙腳,都起泡,他說就是經常跟泥巴打交道形成的。為了製作好土陶作品,他在電視上學、在網上學,向村裡老人請教。另外,周金良的土陶製作房裡除了土質不一樣的大包小包泥巴,就是一堆從老窯口撿回來的殘碎土陶,他把這些土陶當成寶,經常沒事拿出來搗鼓、研究,並學著製作。由於周金良勤奮好學,吃苦耐勞,刻苦鑽研,他的作品越來越精緻,越來越別緻,技術也越來越成熟,但是他的眼睛卻越來越近視了。幾十年來,他不斷摸索出燒製土陶的技術本領。目前,他燒出的土陶產品主要有陶罐、陶碗、陶盆、陶杯及陶茶具系列產品。

宋代陶瓷輝中華,千年窯火今猶在。今天,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返樸歸真,迴歸自然,人人追求環保、健康,周金良製作的土陶製品因環保並具有許多獨特的功效,逐漸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而且在區內外市場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全州機關單位一個同志告訴記者說,他要了三套茶壺,他說這個茶壺好,二級茶葉泡出一級茶葉的味道,隔夜茶也不餿,自己要了一套,在桂林的兩個朋友喝了這個茶壺泡的茶也託他每人要了一套。

周金良說,下一步我要擴大製陶規模,把製作場地搬到一個寬敞的地方,不斷提高製陶水平,讓土陶產品得到大家的認可,並把這個傳統制陶技術傳承下去,讓窯火生生不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