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文人家具第一人」告訴你,什麼是刻在骨頭裡的雅致和情趣


追尋古人的生活態度和情趣,才更能看清我們當下的生活。


仁德知禮,大方有度,質如君子……

當這些誇讚“謙謙君子”的詞被拿來形容傢俱,

你是什麼樣的感覺?

感覺過於誇張?還是覺得言過其實?

如果你見過陳燕飛設計的產品,

一定不會覺得這些詞用錯了地方。

他設計的傢俱,

造型簡潔大氣,線條流暢,木製紋理也似畫如波,

既得了古韻,又不落窠臼;

不僅展現傳統文人的生活情趣,

還符合現代人的生活審美,

堪稱“中國現代第一文人傢俱”。




五六歲起研習書法、水墨畫,

陳燕飛自幼浸淫在文人的“詩情畫意”裡,

感受著古人優雅、閒適的生活方式。

學習平面設計專業的他,

上學時結識了喜歡做木雕的導師,

就此迷上了木雕手藝。

課餘時間他不是在跟著老師學習木雕,

就是在舊貨市場裡淘老木頭或老傢俱。

隨著研究的深入,

他漸漸體會到映射在老傢俱上的文人生活美學,

“那是一種刻在骨頭裡的雅緻和情趣。”

這使他對製作傢俱萌生了興趣。

從廣美畢業後,陳燕飛進入了媒體圈,

先後任職於南方報業集團、《外灘畫報》《家居廊》,

但心裡始終放不下製作文人傢俱這個想法,

2011年,他辭職下海,創建“璞素”品牌。



“璞素”的名字源於《莊子·天道篇》:

“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璞與樸同音,是玉的原石,

意為未經雕琢的玉之初相,

以“璞素”為名,具有“返璞歸真”之意,

陳燕飛希望“璞素”的產品,

能如它的名字那般繼承文人生活經典,

開創現代文人家居生活方式。

“璞素”的產品也確實不辱其名,

從造型、線條,到用料、做工,

都還原了古代文人生活用具的精巧和雅緻。











多年研習書法,

陳燕飛自然而然將書法的線條和氣韻

帶入到了“璞素”的設計中。

“書法是中國藝術的基礎,

也是我設計傢俱的靈感來源。

我特別喜歡書法中的線條,

很早之前,

我就發現明式傢俱圈椅的圓潤扶手

與書法中‘婉轉頓挫’的筆法是相通的。”




書法裡橫、折、撇、捺等筆畫,

總能給陳燕飛帶來無窮無盡的創作靈感。

他曾從《蘭亭序》20個不同“之”字的寫法中,

悟出了一氣呵成的靈動流線,

設計了“之”字躺椅。

也曾從橫筆畫的寫法,

“橫於靜穆之中的蓄勢飛出”,

聯想出翹頭靠背椅、翹頭清源衣掛的造型,

進而設計出了“天地”系列、“雅直”系列。

他的設計思路,

讓“璞素”傢俱多了一層文人意境,

似乎椅腳、靠背、桌腿,

都蘊藏著書法剛柔並濟的美學。”


不同於西方設計追求人體工程學所營造的舒適氛圍,

陳燕飛的設計座椅從不迎合人們的坐姿,

而是試圖找回古人有關“坐”的傳統。

《大學》中講到:“知止而後有定;

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

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在他看來,

椅子造型的正與不正,乃至擺放的方式與位置,

都是影響身心平衡的要素。

他想通過器物來營構“修身養性”的慢生活。



“璞素”的椅子大多以傳統明式傢俱制式為基礎,

所制座椅都能做到《大學》中所講的“正身”。

當然,為了符合當代人生活習慣,

設計時,陳燕飛也做了適當調整,

比如將“天地翹頭官帽椅”的“翹頭”做成擱臂枕腕,

作為官帽椅沒有扶手的一種功能補充。





除了堅持文人傢俱傳統造型之外,

陳燕飛也堅持採用傳統傢俱的色彩、工藝來製作“璞素”的產品。

“璞素”的每件傢俱都是無膠隼卯結構,

雖然材質不是傳統的紫檀、黃花梨,

而是選擇櫸木為材料,

但都經過木匠師傅細細手工打磨。




“有所拋棄,有所創新,有所傳承,

這樣才能保留中式傢俱精髓。”

對陳燕飛來說,

拋棄那些不合時宜的,保留下那些好的、有用的,

靈活行走於傳統與現代之間,

才是文人傳統與現代生活最好的結合方式。








“做傢俱就是研究生活方式,

既要作出傳統的選擇,還要關注當下的生活。

關注流行趨勢、

關注年輕人的價值觀、生活方式。

但不能一味的迎合,

要對現代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做引導。”

如今“璞素”的產品,

涉獵了生活的各個方面,

從起居坐臥的傢俱,

到琴桌、茶臺、盆景、文玩、字畫……

全方面的向人們展示著文人生活態度和生活美學。

但陳燕飛覺得,

“璞素”展示的不是歷史,

更是當下的文人生活。








正午文化: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你走上設計文人家居這條道路的?

陳燕飛:我一直非常喜歡傢俱,特別是傳統的一些東西,非常迷戀傳統的手工藝,還有傳統的線條,以及材質之間的感覺。十幾年前給自己的家嘗試著設計和製作了一套傢俱,後來就一發不可收地迷上製作傢俱,然後就創辦了“璞素”品牌,開始製作文人傢俱。




正午文化:您覺得一件好的傢俱,一個好的設計應該是怎樣的?

陳燕飛:總的來說,它必須跟使用者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器物可以無微不至照顧到使用者,使用者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段、不同的環境都可以感受到器物溫和的存在。

正午文化:將書法的形魂融入傢俱設計,是有意為之,還是自然流露?

陳燕飛:練習書法讓我對線條有自然的敏感。中式傢俱的線條實則自帶韻味。中式的線條如同用墨汁在宣紙上劃過,行雲流水;西方的線條則如同用筆比著尺子在繪圖紙上畫出來,利落精準,二者之間並無優劣。線條在整個東方藝術、哲學層面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塑像有著極美的線條,中國的戲曲也會講求“行腔如線”,書法繪畫就更是如此,因此我們對“璞素”產品線條的設計尤為看重。



正午文化:在您看來,“璞素”想要表達一種什麼樣的文人生活品味?

陳燕飛:中國傳統的文人生活是有一套完整的系統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思想指導文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書房佈置、自家園林建築等等,都有一套獨特的審美思想,也體現著個人的生活情趣。“璞素”的產品在生活、美學、哲學上都在表達著文人生活的一種獨到見解。

正午文化:您曾說中式傢俱會照顧到人的運動軌跡,“璞素”是如何為人考慮的?

陳燕飛:“璞素”的設計都基於兩個思路——時間和空間。從時間的維度,讓傢俱在不同時間段都可以適用,你30幾歲把它買來,到了40歲,當你的閱歷增加了,它依然讓人感到親切。從空間的維度,產品一定要照顧到人活動的軌跡,而人的活動往往是無意識的。比如翹頭椅雖然沒有扶手,但當人側坐時,就可以把手搭在翹頭上。


陳燕飛設計師,書法家,“璞素”原創設計品牌創始人,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平面藝術設計專業,其作品曾榮獲EDIDA國際設計大獎中國最佳座椅設計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