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范兒」擦亮「農」字招牌

農洽會上展出的綠色農產品。河南日報記者王錚攝

河南日報記者楊曉東劉曉波沈劍奇

純正的法國紅酒、德國精釀黑啤、新鮮的印尼鳳梨、精美的巴基斯坦木雕……9月6日,第二十一屆中國農產品加工業投資貿易洽談會國際館吸引了眾多海內外客人。中國農加工洽談會走過21年,國際“朋友圈”越來越大,“國際範兒”越來越足,“農”字招牌越擦越亮。

中秋佳節將至,馬來西亞“絲綢月餅”展區熙熙攘攘,馬來西亞客商孫禮泉正忙著招呼客人,用流利的漢語向他們推薦獨特的南洋風味月餅。金燦燦的月餅口味各異、整齊排列,記者也好奇地掰一塊嚐了嚐,不油膩、爽口,別有一番風味。孫禮泉高興地說:“我們的產品不添加糖,使用純天然工藝製作。得益於‘一帶一路’倡議,身邊一些朋友在中國的生意風生水起,我也躍躍欲試,第一次來到駐馬店參展農洽會,一是想了解中國消費者的喜好對產品改良升級,二是希望藉助展會提高知名度打開市場。”

走到印度偉爾金有限公司的展臺前,只見幾位阿姨正仔細欣賞著精美的傳統木藝傢俱,詢問一把椅子和一個擺件的價格。印度客商Basir和Naved將價格打在計算器上,一邊用蹩腳的漢語解釋,一邊比劃著。Basir笑著說:“沒想到客人這麼多!很高興大家這麼喜歡我們的產品,回去以後我要好好學習漢語,將更多好產品帶到中國。”

本屆洽談會的國際化水平更高,澳大利亞、西班牙、匈牙利、哥倫比亞、哈薩克斯坦等國家的駐華使館農業官員出席洽談會,來自“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美國、法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22家企業參會參展,帶來了新產品新經驗。

參展企業招商銷售正酣,國外專家學者也紛紛建言獻策。在國際農產品加工業合作交流活動中,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農業參贊柏思凱對中澳農產品加工業合作寄予厚望。他表示,中國和澳大利亞處在相反季節,農產品具有互補性,中國通過農產品加工,將進口大麥釀成啤酒,將羊毛製成新衣。柏思凱說,中澳農產品合作有《中澳自貿協定》和《衛生與植物諒解備忘錄》作政策保障,未來還將逐步取消牛羊肉、皮革、園藝等產品的關稅,希望更多企業抓住機遇。

聯合國可持續農業機械化中心項目官員伊安尼娜·卡里尼希建議,把人力從播種、施肥、收穫等環節解放出來,推動農產品深加工。“交流合作是最佳方案。”她說,通過區域間的互通有無,可以建立規範的標準、實現技術轉移、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進而達到互惠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