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降級之後,低價格非國產手機留住用戶的好出路!

消費降級之後,對於所有消費品企業來說,並不是意味著,降價就行。事實上,越是消費降價,越應該堅持產品的品質、技術和創新之路。

池梅||撰稿

隨著近期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達15年以來的最低,“消費降級”正成為社會熱詞。而受經濟蕭條影響,曾經風靡中國市場的智能手機也開始賣不動了。乍看起來,這可能對價格偏低的國產手機品牌有利,但實際上,消費者更傾向於降低換機頻率,而不是低價產品。在產品升級的同時,最大程度的留存用戶才是國產手機品牌突圍的關鍵。

數據顯示,2018年Q1銷量下滑幅度達到29.73%,達到近兩年的歷史低點。2018年Q2出貨量雖然有所回升,但相比2016、2017年同期還是在下滑。即便有互聯網手機廠商投入3個多億做營銷,卻只能拉來1%的目標用戶。用戶到底去哪了?很多手機廠商一頭霧水。從近日發佈的《今日頭條2018年上半年用戶手機購換行為洞察白皮書》中可以找到些答案。

該白皮書顯示,今年上半年蘋果以58.82%的換機留存率位居榜首,而三星以10.61%墊底。國產品牌中,華米OV正在繼續維持統治。華米OV的換機留存率都超過了30%。相比來看,魅族、錘子、一加這些小眾品牌的換機留存率則是不到20%。

留存率實際上反映的就是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從數據看,市場格局基本是蘋果、華米OV內部廝殺並抽乾小眾品牌市場份額的狀態。而流入流出的數據顯示,小米手機正被其他品牌侵蝕,上有華為、OPPO、vivo,下有魅族、錘子、一加,正逐漸和第一陣營拉開差距。

把用戶留下來,低價肯定行不通。從2017年4季度開始,手機平均價格在下滑,從2650元到2018年1季度的2462元,再到2018年2季度的2294元。3000元以上價位手機銷量也經歷了2個季度的連續下滑,但這並沒有有效的拉昇銷量。

其實低價只能導致產品同質化,以及系統UI、軟件創新等無法創新。這時候,或許一些縱深、高緯度的“道”可以提供些思路。比如,在成熟穩定的產品體驗之外,設置相對有門檻的價格。如果擁有全面的資料、信息、雲服務內容平臺,自然會提高留存率。再比如,推出針對細分特定人群的產品線,像華為的Mate系列,男性佔比75%,30歲以上用戶佔比在60%左右,特點鮮明。再就是打造爆款,尤其是在1000-2000元市場,追求性價比,走量也是一種度過低谷的途徑。

在未來,貿易戰、通貨膨脹、原材料、供應鏈的影響,預計接下來的1-2年內智能手機有一定的價格上漲預期。因為不管是內存、屏幕、處理器、相機模組價格都在上漲,如果不漲就得不到利潤。而且市場對互聯網手機的心理底線已經從1999元到了2500元,用戶基礎已經相對穩定。

手機市場的爭奪戰只會愈演愈烈,國產手機品牌可能會成為最難的一個。當無法靠價格和硬件升級來留住用戶時,企業該好好想想之後的路了!

====

智家電(ijiadian):智能互聯網時代家電新媒體,關注互聯網智能化拐點時代的家電產業轉型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