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樣的第三極-藏地經幡

圖:延紅 文字:邊巴平措

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西藏;那裡有世界屋脊的屋脊-珠穆朗瑪峰,有雄渾又細膩、雪白草綠、冰瑩水潔的草原,有神聖而瑰麗動人的神山聖湖,還有道不盡的格薩爾王傳......喜歡攝影和旅行的朋友,一天沒有看到相關藏地的文章或者圖片都會不習慣。在藏地,還有濃厚的佛教氛圍。轉經、磕長頭、供奉唐卡、堆砌瑪尼石、掛經幡等,都是人們常見的禮佛形式,也形成了西藏特有的文化符號, 就如下面的圖片所示:

《莊嚴的布達拉宮》

《仙女般的羊卓雍錯》

《虔誠的信徒》

《明月耀神山》

《雪域銀河》

電影《岡仁波齊》&《七十七天》&紀錄片《第三極》等更是把藏地旅行攝影推到一個新的高度;各種旅行達人不斷的播,各種攝影團不斷的拍,要麼是林芝的桃花,要麼是西藏的星空,要麼是信徒的跪拜,或者是僧人的辯經,或者是布達拉宮的雄偉,或者羊卓雍錯的柔美,或者是阿里無人區的蒼涼等等;這一次,我們從一個最不一樣的藏地元素來詮釋西藏;有幸結識行攝藏地十年的攝影師-延紅老師,堅持藏地的行攝,堅持自己的風格,用不斷的積累,拍出《不一樣的第三極-藏地經幡》;伴隨天籟之音的《天上西藏》,一起靜下心來,讓心風隨著經幡的翻轉,一起感受空靈,把自己交給天空;

在神秘的雪域西藏高原的神山聖湖、江河橋畔、埡口巖穴、寺殿佛院、宮堡村寨、瑪尼經堆、巨石古樹、崖壁隘口凡被人們認為具有靈氣的地方,你都會見到一種在紅、黃、綠、藍、白五色布上印有一匹身馱三寶的駿馬圖案、陀羅尼咒語、觀音六字神咒、佛教經文箴言及各種圖符佛像相間組合而成的風馬旗、經幡(經旗)。

如夢如詩

每一縷經幡

隨風擺動

都像是在訴說

藏地傳奇

赤色飛舞

經幡鵲橋

錚錚經幡

即使是風雨欲來

依然無懼

天空之上

唯我搖曳

只為你到來

聖湖幡動

神山聖舞

有時候

總在感嘆自己的渺小

有時候

總在感嘆自己的無奈

有時候

若走出來換一個角度

山不高

神山之舞

星語星願

愛的嚮往

多少個日夜

心語只有星空知道

傾灑而下

沁入你的心田

思念交給流年

今生

願通過經幡的傳遞

與你

一生愛戀

幡起一片天空

起幡遠航

那一刻

我升起風馬

不為乞福

只為守候你的到來

為你掛牽

佛塔之間

有一條經幡

是為你掛牽

聖潔之上

風中纖舞

與幡相連

渴望有一天

越過崇山峻嶺

渴望有一天

衝破重重阻攔

......

覓到內心深處

幡旗未來

心幡意堅

心路

是生命中註定的邂逅

一條一條的連接

心與心的交織

直到你的那邊

交織成終點

此生

唯有愛你

不變

築起的希望

幡開詩篇

千幡過

一直在期盼

有一天

觸碰同一片天空

讓我們一起祈禱

讓我們一起

感恩遇見

幡旗天幕

幡來覆去

眺望遠方

只是

我們並不知道

下一刻的相遇

究竟會在那裡

或許

仰望同一片天空

不經意間

看見你的臉

天地通鑑

佛光聖現

聖光暖高原

人生

總有些無奈

有時候在相遇的時候分離

有時候在分離的時候相遇

續起曾經的劇本

譜寫嶄新的劇本

即刻出發

不畏艱辛

一起去找尋心中的那片天

關於經幡

經幡藏語稱“隆達”,“隆”在藏語中是風,“達”是馬的意思,也就是“風馬旗”。是一種用棉布、麻紗、絲綢等材料製成的長方形彩旗,上多印有經文、咒語、佛像、神馬等吉祥物圖案。據傳經幡緣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儀式,是西藏古老的本教文化、藏傳佛教的密宗文化,並吸收其他民族優秀文化交融發展的產物。

經幡就其外在形式來講大致歸納為三種:第一種是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一塊緊接一塊地縫在長繩上,懸掛在兩個山頭之間,這種經幡常見於人煙稀少的高山上。第二種是一條三五米長的狹長布條,其顏色是單一的,或白或紅,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布條的一側縫接在一根粗長的經杆上,插立在庭院前,多半見於工布林區地帶。拉薩大昭寺廣場上插立的經杆就是這一種,只是做得更加精巧罷了。第三種是五塊藍白紅綠黃色的星火無字幡條和一塊單色鑲邊的主幡方塊布,上面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這些幡條布分別系掛在柳樹枝杆上,成為經幡,在古城拉薩的民居樓頂上隨處可見。它們或橫或豎,或因勢插掛,永遠隨風張揚、獵獵飄舞,併發出噼噼啪啪的聲響,似乎在永無休止的誦唸著風馬 這樣的五彩風馬 旗、片和經幡在藏區可謂天花落雨,無處不有、無處不見。它象道道彩虹裝點著聖潔的巍巍雪域淨土,象片片五彩雪花撒播著藏民族特有的精神風韻、也向人們展示著世界屋脊獨特的人文景觀。

◀左右滑動▶查看各類賽事

往期精彩回顧

風光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