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3課知識梳理,暑期預習必備資料!

七上第3課 雨的四季

課文詳解

課本知識點

一、作者 

劉湛秋 1935年10月生,安徽省蕪湖市人。當代詩人、作家、翻譯家、評論家。著有詩集《寫在早春的信箋上》、《溫暖的情思》、《生命的快樂》,曾被譽為“當代抒情詩之王”。

二、思考:

1.文章為什麼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更有韻律美

(2)文章寫的不單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

“四季的雨”:單純強調 “雨” ,顯得呆板、生硬。

“雨的四季”:充滿靈動,賦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滿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麼特點?

春雨: 柔情而生機

夏雨: 熱烈而粗獷

秋雨: 端莊而沉思

冬雨: 自然而平靜

3.結合全文,談談作者愛戀雨的理由是什麼?

雨給作者的生命帶來活力,給感情帶來滋潤,給思想帶來流動,使靈魂得到淨化。

4.分析文章的語言特徵

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有什麼效果 ?

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樹木剛剛從寒冬中甦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5.“春雨圖” 這段文字是如何寫春雨的?是直接描寫還是間接描寫?

是間接描寫。這段文字實際上寫的是春雨給萬物帶來的變化。確切的說,這應該是一幅“春雨初霽”圖,因為它展現的是雨過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筆墨主要放在了春雨給世界帶來的變化上。

6.作者說:“只有這一場雨,才完全驅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變了姿容。”那麼在春雨到來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麼樣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顏色是昏黃的,空氣是乾燥的,整個世界是寂靜的,然而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來了,一切都變了。

7.春雨圖中作者都描繪了哪些具體的景物?

樹、水珠子、水霧、小草、空氣等

8.作為一篇優美的散文,本文在寫景上有許多亮點,你認為春雨圖中有哪些亮點?

①樹:“樹睜開特別明亮的眼睛”把樹寫活了,人格化了。如果把“特別明亮的”去掉,是否影響表達效果?——影響。

“特別明亮的”生動形象地寫出樹木剛剛從寒冬中甦醒過來,樹幹泛出黃青、嫩葉萌發時的那種鮮活的生機。

②花:把花苞滴下來的水珠子與少女的眼淚作比,說它比少女的眼淚還嬌媚,使本來平淡無奇的自然現象擁有了人的神態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嬌媚,那麼那朵花呢?那個春雨浸潤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豔動人吧!

③水霧:或濃或淡的水霧映射著雨後的陽光,更映射著雨後的美麗世界。

④小草:誰聽過春草復甦、萌發、成長的聲音?作者聽到了。這沙沙聲是真正熱愛大自然、珍視生命、細心於生活的人用心靈聽到的,這美麗的文字是作者用細膩的心寫出來的。

⑤空氣:空氣本是無色無味的,平常到甚至讓人忽視。可是在作者筆下空氣卻在春雨過後透出果子一樣的芳甜,這正好可以和我們學過的一個句子互相詮釋“清新的空氣使我覺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結

劉湛秋的散文有一種田園美,他的文字自然、親切、優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聲,他都能輕鬆道來,吸引著你跟著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四、回答問題:

1.這是一篇非常優美的散文。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是:對雨的愛戀或對自然對生活的熱愛。

2.作者從哪幾個角度抓住春雨的特點進行細緻入微的刻畫的?

作者通過抓住春天景物的色彩、情態,運用不同的感官從聽覺、視覺、嗅覺等角度描繪了春雨美麗、嬌媚的特點。

3.本文多處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來表現景物特徵。請從第5段中摘錄一個運用了擬人修辭手法句子,並談談它在文中的表達效果。

摘錄的句子是:也許,到冬天來臨,人們會討厭雨吧!但這時候,雨已經化妝了,它經常變成美麗的雪花,飄然蒞臨人間。

表達作用是:寫出了春雨的美麗與嫵媚“ 飄然蒞臨人間”寫出了春雨降臨的動態美,表達出了作者對冬雨的喜愛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