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整好「中鋒」 書法好了

寫毛筆字運筆的要求是中鋒鋪毫,既要讓筆毫在點畫中間運行,又要靈活自如。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四點。

1.逆鋒起筆。指起筆時筆鋒要“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上先下,欲下先上”,做到起筆藏鋒。

2.回鋒收筆。指寫橫和豎到盡頭要收筆時,將筆略微提起,使筆鋒迴轉。

3.中鋒運筆。指行筆時鋒尖始終從筆畫中間運行,使寫出的字筆韻光潔,骨肉勻稱,飽滿生神。

4.毛筆在蘸墨時,要不斷地轉動筆桿,使筆毛保持正直,四面吸勻墨汁。

談起毛筆的運筆,無論是起筆、行筆和收筆,轉鋒(圓筆)和折鋒(方筆),還是提筆和按筆,或者是疾鋒和徐鋒,都應遵循一個重要法則,這就是中鋒運筆,它是中國書法用筆的傳統技法,是一切運筆技巧的根本和靈魂。正如清代笪重光在《書筏》中所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優劣之根,斷在於此。”

啥叫中鋒?漢代蔡邕在《九勢》中說:“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這就是說,中鋒運筆時,讓筆頭的中心鋒芒(筆心、鋒尖)始終在筆畫的中心移動,這樣墨汁能均勻地從筆鋒的兩邊滲到紙上,四面俱到。寫出的筆畫充實、圓滿,具有立體厚實感,產生“引筋入骨”“玉潤珠圓”的效果。

古人常以“如錐畫沙”來形容中鋒運筆的方法。試想,當一根鐵錐在平整的沙面上划過去後,會產生一道中間深凹,兩邊漸淺的錐槽體形。由於光線作用,深的地方就顯得暗,而淺的地方就顯得明一些,這種深淺明暗的作用,就會產生一種立體感,這與中鋒行筆的情境有異曲同工之妙。由於筆鋒處吃墨較多而色深,筆鋒的兩側相對的吃墨較少而色淺。由於深淺明暗的作用,書寫出來筆畫的效果必然產生立體感。不妨拿起筆試一試,按中鋒運筆方法寫一筆畫,晾乾後從紙背面看,而隱約見到在筆畫的中間有一道顏色較深的墨線,這就是中鋒運行的路線。

由於中鋒運筆寫出的字沉著有力,四面勢全,所以古人提出要“筆筆中鋒”。這就是說,中鋒運筆要貫穿運筆的全過程和全部技能技巧中。

要做到中鋒行筆,關鍵在筆直,筆直則鋒正,鋒正即為中鋒。因此初學寫字,要注意把筆執正。當然,所謂“筆直”,並非筆管始終垂直於紙面,而是隨著筆鋒的運行,筆管也在向相反的方向運動,但從筆管運動方向垂直的左右(或前後)兩邊看,筆管又總是端正的。

從理論上解釋中鋒的含義並不困難,但在實際書寫過程中,要使筆尖經常保持在筆畫之中運行,並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毛筆柔軟而富有彈性,當筆鋒接觸紙面時,就自然形成一個偏側狀態,在書寫過程中,在不斷的筆畫交替過程中,筆鋒也無時不向偏側的方向轉化。那麼怎樣才能使筆尖經常保持在筆畫的中間運行呢?可以通過不斷調整筆鋒來實現。具體方法是:通過提筆和按筆的交替運用,利用筆毫的自然彈性,使鋪鋒後“跌倒”的筆毫迅速“站立起來”(裹鋒);通過揉動筆鋒(衄筆)和讓筆鋒與紙面磨擦(挫筆),產生一種“屋漏痕跡”;通過筆鋒往往復復的重複運行,來彌補殘缺不全的筆畫;總之,通過以上這樣上下、左右、前後六個動作的協調運用,可以將散亂、糾纏、偏側的筆鋒調整過去,保持筆筆中鋒。當然這些運作都是在運筆過程中一剎那間完成的,有時甚至肉眼不能察覺,但只要精通了這些方法,就能保證始終運用中鋒行筆,寫出飽滿有力的筆畫。

總之,中鋒運筆是筆法的根本,但不是唯一的運筆方法。要使筆畫富於變化還必須掌握“偏鋒”、“側鋒”等運筆方法。

與中鋒互為對應的就是偏鋒運筆。所謂偏鋒,就是運筆時讓筆頭的中心鋒芒偏向筆畫的一側運行,使筆鋒臥倒,像拖地板一樣平拖過去。偏鋒用得好,寫出的筆畫鋒稜外露,姿態妍麗,富於變化。但用得不好就會導致一邊充實一邊枯澀偏薄,墨不入紙,筆畫顯得扁平無力,所以有人主張少用,初學者尤不宜多用。

介於中鋒和偏鋒之間還有一種運筆方法叫做“側鋒”。有很多人把“側鋒”與“偏鋒”混為一談,是不全面的,“側鋒”雖含有“偏鋒”的成份,本質上卻是有區別的。

“永字八法”中把“點”稱為“側”法,就包含著以側取勢的意思,“橫畫須直入筆鋒,豎畫須橫入筆鋒”的“逆勢切入法”。這其中的“側入”、“橫入”、“直入”、“切入”都是一個意思,即用方筆,像刀切一樣側向入紙。這時筆鋒往往形成一偏側狀態,再利用筆鋒的自然彈性,和手腕的提按衄挫動作,立即或逐步將這偏側的筆鋒揉入收回到筆畫的中心,平鋪於紙上,這就是側鋒運筆。方筆在折、鉤、捺、挑等折角處的稜角往往就是側然所產生的效果。也可以這麼說,所謂側鋒就是能表現出方筆效果的折鋒運筆法。側鋒運筆儘管在一定程度上帶有偏鋒的成份,但其本質上區別就在於:偏鋒是一偏到底,而側鋒則是筆鋒由偏鋒轉中鋒的過渡;偏鋒的筆鋒僵臥於紙上平拖過去,而側鋒用筆卻臥而能起,讓筆鋒基本上站立著走的。

中鋒、側鋒、偏鋒既有區別又有聯繫。中鋒運筆,筆鋒平鋪於紙上,寫出的筆畫圓融;側鋒運筆,筆鋒斜鋪於紙上,寫出的筆畫方勁;偏鋒運筆,筆鋒臥伏於紙上,寫出的筆畫扁平。側鋒中含有偏鋒的成份,通過調鋒,最終還要回歸到中鋒上來。

祝允明行書《歸田賦、樂志論》,用筆運轉交代清晰,鋒芒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