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股權轉讓持續升溫 私募:短期刺激股價走勢

近期A股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持續活躍,並且多數上市公司集中在創業板。相關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創業板公司發生的控制權轉讓案例共20起,遠遠超過2014年至2017年的總和。那麼如何解讀創業板控制權轉讓呢?為此私募排排網採訪了五位私募基金經理,他們分別是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磐耀資產董事長辜若飛、天之成投資總經理鍾希傑、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梁濱、君禾資產。

創業板股權轉讓活躍 緣於殼價持續走低

對於今年創業板控制權轉讓,巨澤投資董事長馬澄表示,2018年創業板控制權轉讓大幅增加有幾方面原因:一是公司本身業務好,或是雖然公司當期業務不是很好,但買殼方看重其所處行業發展空間;二是創業板殼公司獲殼成本低,創業板買殼方平均成本為6.11億元,低於整體買殼成本均值8.21億元;三是併購重組的監管邊界更加清晰。

同時,馬澄表示,創業板“殼價”持續走低,有多方面原因。按照監管規定,創業板不能借殼。此外,今年以來A股市場持續低迷,不少上市公司股價隨之下跌,小市值股票扎堆出現;不少創業板公司因股權質押“平倉”危機不得不轉讓控制權。

磐耀資產董事長辜若飛透露,創業板股權轉讓進入活躍期的背後是創業板殼價的持續走低。過去三年創業板指數持續低迷,由於創業板公司在借殼等方面有諸多限制,所以創業板小市值股票越來越多,甚至不少創業板公司是因為股權質押的問題不得不被動轉讓控制權,並且今年以來併購重組的監管規定更多細節,共同造成了今年創業板控制權轉讓較多的情況。

天之成投資總經理鍾希傑表示,因為年初南通鍛壓併購案的通過,明確了監管的風向,為後續創業板控制權轉讓給出了明確的操作邊界。從南通鍛壓2.5億元自有資金收購橄欖葉科技之後,9.7億元收購億家晶視形成了雙主業並行的案例,該案例三個月時間獲得證監會無條件通過並且定義為不構成借殼,其中可以看出創業板公司股權轉讓的監管邊界,並且監管的核心目的是為了確保上市公司融資支持實體,融資目的為了促進上市公司更加長久穩健的發展,給與了市場一個明確的監管信號即:融資支持實體可以適當放鬆但融資為了套利嚴加審查。

此外,鍾希傑透露,伴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導致市場整體估值大幅下挫,創業板公司首當其衝受到最大的擠泡沫進程,並且由於存量博弈的市場態勢下導致了估值進一步的壓低,其中不乏有低估空間的存在。從上半年創業板股權轉讓的公司中可以得出,股權轉讓的公司分為兩類:一類是以借殼為主;另一類是公司當期業績不佳但是優秀買殼方更加看重行業主題的併購行為。

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梁濱表示,從實業的角度來看,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控制權被轉讓也是迫於無奈的行為,最根本的原因歸因於宏觀經濟處在下行週期過程中,上市公司所處的行業沒有一定的行業話語權。

君禾資產透露,2009到2013年是創業板IPO的頂峰時期,但目前來看,很多創業板公司基本面並不理想,業績不達預期的情況頻發。一方面,因為市值和資產規模的原因,併購重組可選的範圍較小。所以當前將公司控制權轉讓給一些有實力的大公司可能是個更好的選擇。另一方面,很多創業板公司股價持續走低,市值不斷縮水,控制轉讓權的交易對價也在下調,對於受讓方來說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控制權轉讓短期刺激股價走勢 長期需要關注基本面

針對控制權轉讓的上市公司,投資者如何把握其中的投資機會呢?為此辜若飛表示,針對中小投資者來說,控制權轉讓可能僅僅對短期上市公司股價的走勢有一定刺激的作用,但是中長期看股價能否走出獨立行情還是和上市公司基本面的變化息息相關。

鍾希傑認為,在目前市場存量博弈的態勢下,投資者依然要遵循市場主流趨勢作為擇時依據;那些具有成長性以及低估價值類個股目前屬於配置建倉的區間。而對於股權轉讓題材,實質上是管理層支持實體經濟,從長期上看投資機會依然需要業績的發酵,所以投資者可以等待業績體現階段再對相關的公司進行佈局。

梁濱表示,投資者需要關注的是上市公司控制權轉讓是否由自身的經營所導致的,一定要堅決迴避那些大股東高比例質押和減持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