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立秋,要注意……

2018年8月7日

戊戌年(狗年六月廿六)

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

立秋

立秋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

“秋”就是指暑去涼來。

秋,揫也,物於此而揫斂也。

“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

是禾穀成熟的意思。

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

因此也有“落葉知秋”的說法。

立秋代表天氣不熱了?

古人認為“立秋”節氣表示秋天開始。但從氣象標準來看,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的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

俗話說“秋後一伏熱死人”,即“三伏天”中最熱的“末伏”(即8月11日~8月20日)還在立秋之後,因此立秋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仍然較高,尤其是南方部分地區。

不過立秋過後,天氣雖依然“悶熱”,但是早晚和午間的溫差會變大,因此早晚需注意添加衣物

立秋三侯

一候“涼風至”:颳風時人們會感覺到涼爽,此時的風已不同於暑天中的熱風;

二候“白露降”:大地上早晨會有霧氣產生;

三候“寒蟬鳴”:秋天感陰而鳴的寒蟬也開始鳴叫。

謹防秋老虎

秋老虎是指立秋以後短期回熱天氣,一般發生在8月至9月之間。

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立秋當天沒有下雨,那麼立秋之後的二十四天,同樣是很熱的,就把這二十四天叫做二十四個秋老虎;如果立秋當天下雨了,哪怕是小雨,則稱為“順秋”。

一場秋雨一場寒,意思就是順秋以後天氣就會變得越來越涼爽宜人。

清熱解暑可繼續

天氣依舊炎熱,清熱解暑類的食品不能一下子從餐桌撤出。平時的綠豆湯、蓮子粥、新鮮蔬果等都可以防暑補液,增進食慾。

寒涼飲食要減少

經過一個炎炎長夏,人體消耗較大,多事之秋反而要小心脾胃虛弱不適。過於寒涼的食材,如冷飲、黃瓜等要開始少吃了!

飲食要適量進補

秋天是進補的好時節。可以適當增加進補的肉類,如鴨肉、海產品等。

立秋習俗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

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

吃雞蛋

立秋這天,一些地區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稱人

即在這天以懸秤稱小孩的體重,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來檢驗肥瘦。如果稱出來的結果是瘦了,那自然要藉著“貼秋膘”的名義大吃大喝了。

貼秋膘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小提醒:立秋後要多吃一些溫熱的水果(如大棗、山楂、金桔、荔枝、龍眼、葡萄、石榴等),以調理脾胃,這樣到了冬天比較不容易感冒、腹瀉或者手腳冰冷等。

關於秋天,那些美妙的詩詞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劉禹錫《秋詞》

三萬裡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李白《峨眉山月歌》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杜甫《登高》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杜牧《秋夕》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曹丕《燕歌行》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李白《子夜吳歌·秋歌》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劉徹《秋風辭》

紅葉黃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晏幾道《思遠人?紅葉黃花秋意晚》

秋來相顧尚飄蓬,未就丹砂愧葛洪。——杜甫《贈李白》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劉禹錫《秋風引》

昨夜秋風入漢關,朔雲邊月滿西山。——嚴武《軍城早秋》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孟浩然《秋宵月下有懷》

細數十年事,十處過中秋。——范成大《水調歌頭·細數十年事》

日暮秋煙起,蕭蕭楓樹林。——戴叔倫《過三閭廟》

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陶淵明《酬劉柴桑》

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

願你在這即將到來的金色季節

此前的付出都有所豐收

滴滴汗水都結成碩果累累

也願你在接下來的日子裡

耳畔有一縷秋風,拂去酷熱的夏

入夢伴一陣秋雨,潤澤煩躁的心

晨間沾一滴秋露,折射爽朗的秋

心中懷一絲秋意,渲染美麗的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