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0,《我不是藥神》要封神

《我不是藥神》爆了。

昨天是星期三,工作日。

這片點映的上座率竟然達到了46%,接近其他電影的6倍。

同期的《動物世界》《侏羅紀公園2》,基本被《藥神》踩在地上摩擦了。

按目前的走勢,《藥神》複製去年《戰狼2》的票房神話,也不是不可能的。

況且,這片比起《戰狼2》,還有一個更厲害的武器——口碑。

昨天,這片的豆瓣分數一解禁,我就呆了。

豆瓣9.0

到今天為止,這片的分數仍然堅挺。

而且,打分人數已經超過10萬了。

可能有朋友對豆瓣9.0沒什麼概念,我就簡單說一下吧。

豆瓣上評分9分以上的影視很多,經常看咱公號的朋友也會發現,我們的標題很多是以豆瓣9分開頭。

但是,這些豆瓣9分以上的,絕大多數都是紀錄片,電視劇。

紀錄片,是真人真事兒。

電視劇,因為時長夠長,能培養和觀眾的感情。

這些,都是觀眾打高分的理由。

但是電影不一樣,2個小時左右,一個虛擬的故事,一般的觀眾給4星(換算成分數是8分),就是非常大的鼓勵了。

在華語片這邊,一年都很難出幾部8分片。

去年只有4部華語8分片

最高分的是張艾嘉的《相愛相親》,豆瓣8.4

而《藥神》直接轟上9分。

要知道,上一部9分華語片,還是16年前的《無間道》。

上週六的片單中,我簡單地提了嘴這片。

今天,就好好地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部現象級的電影。

電影,根據真實事蹟改編——陸勇案

陸勇

陸勇,34歲的時候患上了慢性白血病。

那時候,國內只有一種要可以救命——格列衛

這種藥,一盒售價23500元。

按照重量來賣,一克藥相當於一克黃金的價格。

陸勇每天要吃4顆,也就是800塊錢。

買格列衛,他一年就要花30多萬。

一次,他在網上看到一個消息。

一個韓國白血病人,在印度買了格列衛仿製藥Veenat,價格才3000元。

他動了心,這樣下來,一年能省20多萬呢。

通過朋友,他買回了這種印度的仿製藥。

中間綠色的藥丸

就是陸勇最開始使用的仿製藥Veenat

吃了這種仿製藥後,他覺得效果竟然和正版格列衛差不多。

於是,他開始在病友群告訴大家這個消息。

消息一傳十,十傳百,大家都紛紛託陸勇代購。

一度,他的代購金額達到了300萬,有上千名病患曾通過他買廉價仿製藥。

因為大量購藥,仿製藥Veenat價格大幅下降,之後,陸勇又給大家推薦了另一款與格列衛相似的藥物Imacy,價格僅為750元,3年後降至200元。

有人表示剛得病的時候,醫藥費太高,一度很想自殺。

認識了陸勇,吃了仿製藥後,才建立了活下去的勇氣。

在患者群中,他是活菩薩。

但在公安眼裡,他卻是涉嫌銷售假藥和涉嫌妨礙信用卡管理罪的犯人。

2014年的時候,他被湖南公安拘留了。

這在病患群中激起巨浪,他們不明白,買救命藥是犯法嗎?

之後,有上千人聯名上書,要求無罪釋放陸勇。

他們逐字逐句地寫下了陸勇為他們所做的事。

在被拘留了130多天,陸勇被無罪釋放。

但在民間,他已經有了一個大名鼎鼎的稱號——藥俠

(目前GQ有質疑陸勇通過印度藥企牟利的文章,但也有病患對文章的證據鏈進行了反駁,目前還沒有得出清晰的結果,就不展開討論了)

電影《我不是藥神》,是根據陸勇的故事脫胎換骨而來。

這部電影今天才正式上映,我就不大型劇透了。

關於電影,我想說兩點:

1、個人英雄主義

2、渴望活著

這兩點,隨便拎一個出來就已經足夠打動人,但這片把這兩點結合起來了,你不哭都不行。

個人英雄主義

程勇(徐崢飾),是一箇中年落魄的情趣店老闆。

最開始幫白血病人們買藥,目的很簡單:賺錢

他身上的臭毛病很多,貪財,好色,還喜歡打女人。

人們很難想象,就是這樣一個人,也是有英雄主義傾向的。

他這個人,一輩子碌碌無為。

沒有感受過榮耀,也沒感受過愛。

但是因為賣藥這事兒,成了病患心裡的活菩薩,致謝的錦旗是一摞摞地被送來。

他感受到自己也是個重要的人,被人需要,被人尊重。

這是過去很多年,他未曾感受到的。

由這種潛在的感情出發,他的人性開始復甦。

最開始,他害怕自己被抓,對眾人嚷嚷:我就是個賣神油的,我管得了這麼多人嗎?

等到和自己關係不錯的病患去世了,他又哭得泣不成聲。

後來,他已經是一個小老闆了,不用再做這些違法的生意了。

但是由於市場斷藥,很多白血病人都進入危急期。

他冒著被抓的危險,再次去了印度。

在碼頭接貨的時候,為了掩護病人,甘願自己被抓。

程勇,是一個普通底層人物。

但是通過違法售藥這件事兒,他變成了一個社會英雄。

這種英雄主義,不宏觀,聽上去還有點諷刺。

但這卻是社會里最缺乏的一種英雄主義——個人英雄主義

不管世俗眼光,社會規則,

我只需要對得起愛我的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為了救人命而違法,有什麼錯?

渴望活著

電影的英文名,叫 Dying to Survive

渴望活著,拼命地想要活著,想活著都想到要哭了。

電影裡,有個病患叫呂受益。

他結婚不久後得了白血病,一度很想死,但是自己的孩子出生後,第一眼看到孩子,他就不想死了。

於是,他開始大吃特吃。

是餓嗎?

一個白血病人會餓到這種程度?

不是,他要通過吃,感受自己還是個活人。

電影裡,有很多關於賺錢的場景。

程勇和他們的夥伴,常常用旅行包來裝錢。

錢是一種豐盈,窮卻是一種病。

電影有一句臺詞: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這種病你沒法治,你也治不過來。

這句話很扎心,很直白,但是確是一句大實話。

對錢的追求,就是對生命力的追求。

這種「人之慾」貫穿了整個《藥神》,看完《藥神》你會覺得,有慾望是一件多麼好的事兒,起碼,這證明你還是個活人。

而人只要活著,就是一種希望。

我之前,看到一條關於《藥神》的評價,來自一個吃了6年格列衛的病患家屬——

她說,比起電影后半段各種病人的悲慘境遇,她第一次哭是看到了前半段病人排隊買藥的場景。

這段場景,發生在程勇和印度廠商建立了代理關係。

病人們,開始有廉價藥用了。

程勇的門口,排起了長龍。

為什麼看到這裡會哭?

就是因為看到了希望,一個月只花幾千塊錢,就能活下去的希望。

《藥神》讓人留下的眼淚,不在這群病人悲慘的境遇。

而是,這群人無論怎樣都想要活下去。

這也是《藥神》打動人的核心情感——

Dying to Survive,想活著,想到要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