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深入實施「五大產業發展計劃」: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跑出「湛江速度」

使命指引方向,奮進正當其時。省委賦予湛江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大使命,湛江的發展站在了新的方位,面臨著新的形勢。

聞雞起舞,日夜兼程。湛江扛起時代責任,用好用足前所未有的重大機遇,奮力拼搏、爭位趕超,推動湛江振興發展。8月3日,該市召開全市上半年經濟分析暨“四大抓手”“五大產業發展計劃”現場推進會,再分析、再部署、再發力,確保圓滿完成全年各項經濟目標任務,推動新一輪大發展。

今年上半年,湛江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60.45億元,增長6.1%;規上工業增加值384.51億元,增長4.7%;固定資產投資551.58億元,增長13.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1.44億元,增長10%;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4.79億元,增長11%;進出口總額165.21億元,增長0.7%。全市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基礎設施進一步夯實,形成了“看好湛江、投資湛江,凝心聚力、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

湛江市委書記鄭人豪表示,湛江一定自覺肩負起推動湛江振興發展的光榮使命,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加快從“跟跑者”“被動者”“畏難者”向“領跑者”“主動者”“奮進者”轉變,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緊緊扭住“四大抓手”、深入實施“五大產業發展計劃”,以新擔當新作為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奮力跑出“湛江速度”,全力以赴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和廣東新的增長極。

準確把握“疊加機遇”

吹響振興發展號角

當前,湛江迎來了發展的春天,“疊加機遇”吹響了振興發展的號角。

看大勢,湛江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隨著“一帶一路”、海洋強國、軍民融合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和海南自貿區(港)等國家戰略的加快實施,湛江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難得機遇。特別是,湛江被列為國家“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支點城市、首批全國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範城市、北部灣中心城市和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充分體現了國家對湛江發展的重視和支持;湛江處於粵港澳大灣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海南自貿區(港)三大國家戰略交會處,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具有特殊重要地位,完全可以為三大國家戰略提供支撐、作出貢獻,發揮不可替代的關鍵節點作用。

看前景,湛江使命光榮前途光明。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湛江打造成為省域副中心城市、廣東經濟新的增長極、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這是省委、省政府對湛江新的定位和目標要求。廣東80年代有“深圳速度”,進入新時代,湛江也應該奮力跑出“湛江速度”。

看自身,湛江積蓄了強大的發展後勁。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湛江國際機場、合湛鐵路、玉湛高速等一批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緊推進,寶鋼湛江鋼鐵基地、中科煉化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擴大生產、加快建設;中船重工、巴斯夫等重大項目即將落戶湛江。湛江基礎設施建設、現代產業發展提速。湛江大建設大發展的序幕已經拉開。

打好“三大攻堅戰”

夯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

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是黨中央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構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體制機制的基礎性工作。去年以來,湛江市把打好“三大攻堅戰”作為牽引全局的戰略性任務,集中力量攻堅克難。

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湛江市強化底線思維,加強對政府債務、金融、房地產、社會穩定、安全生產等各類風險的防範化解,堅決守住不發生地區性系統性風險底線。去年以來,該市堅持“嚴控增量、清理存量、化解風險、確保平穩”,全市政府性債務風險總體可控;強化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加強金融風險防控,全市沒有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嚴格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全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今年上半年,湛江市商品房批准預售面積281.86萬平方米、增長1.62%。下半年,該市將加快農合機構改革,年底前完成農商行組建任務;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促進供求平衡,合理引導預期,整治市場秩序,堅決遏制房價上漲;清理存量政府債務,加強新增債務資金使用全程監管;優化政府投融資公司資產結構,嚴防政府投融資公司發生債務風險。

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湛江市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5878戶,貧困人口24.1萬人。該市壓實各級各部門尤其是縣鎮村三級黨政一把手的主體責任,深入實施精準脫貧攻堅三年行動方案,確保全市218條省定貧困村、24.1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為此,湛江市因地制宜制定扶貧項目,用足用好各類扶貧資金,增強貧困村和貧困戶的“造血功能”;充分發揮佛山市對口幫扶作用,切實把扶貧工作融入產業發展、招商引資、新農村建設和基層治理等具體工作;開展貧困村、貧困戶“回頭看”活動,確保扶貧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堅持盡銳出戰,紮實推進“十百千”本土幹部回鄉促脫貧攻堅行動,進一步構建“大扶貧”格局。目前,全市累計實現貧困人口預脫貧15.26萬人,佔貧困人口的63.3%;已籌集到位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財政專項資金31.26億元,已使用17.9億元;共啟動種植、養殖等產業幫扶項目10.36萬個,資產收益項目6.8萬個,戶均3.9個;成功推出“湛江市十大扶貧明星產品”和“湛江市特色種養業扶貧十大典型案例”,在全省率先開展貧困戶信用等級評定及獎補工作,得到省扶貧辦的好評。

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湛江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突出打好碧水攻堅戰、藍天保衛戰和淨土防禦戰,堅決抓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湛江市的11項整改任務和“回頭看”指出的問題以及國家海洋督察反饋問題的整改工作,讓湛江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目前,該市認真落實河長制,持續強化九洲江—鶴地水庫環境綜合整治,禁養區內累計清拆生豬養殖場2761家,搗毀採砂船隻378艘,完成庫區林相改造2萬畝,生態公益林比例從10%提高至50%;建成縣級以上生活汙水處理廠11座,縣級以上生活汙水處理率約87%,建成鎮級生活汙水處理廠47座,村級生活汙水處理設施343座。大氣治理取得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2017年全省排名第二、2018年上半年與汕尾市並列全省第一的成績。對中央環保督察組交辦的33批245件案件,辦結204件,在辦41件。

扭住“四大抓手”

補齊高質量發展短板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園區擴能增效、城市強芯提質、鄉村振興發展“四大抓手”是湛江補齊短板、夯實發展基礎、謀求加快發展的重大舉措。湛江市緊緊扭住“四大抓手”,發展優勢得到進一步發揮,發展後勁不斷增強。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目前制約湛江發展的最大短板仍然是交通。去年以來,湛江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海陸空齊頭並進,進入了大建設、大提速時期。上半年,該市完成交通基礎設施投資74.17億元,同比增長40.8%,創下半年投資額歷史紀錄。湛江國際機場項目建議書獲得國家發改委批准,已上報國務院;深湛鐵路江湛段7月1日正式運營,湛江邁入高鐵時代;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立項獲國家發改委批覆;廣湛高鐵等高鐵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玉湛高速等高速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全長21.9公里的湛江大道開工建設。此外,全市港口貨物吞吐量1.64億噸,增長7%,全年有望突破3億噸大關。接下來,該市將按照把湛江打造成高水平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定位標準,加快建設湛江國際機場,張海、合湛、湛海、廣湛高鐵,以及玉湛等6條高速公路、湛江港30萬噸級航道改擴建工程、廣東濱海旅遊公路湛江段等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打通對外大通道,暢通對內大循環,不斷增強湛江的集聚力和輻射力。

沒有項目,發展是一句空話;沒有載體,項目就無法落地。湛江市10個縣(市、區)特別是5個縣(市)都是相對獨立的經濟地理單元,都有特色鮮明的資源稟賦,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和發展條件。該市致力於把園區擴能增效與加快推進縣域經濟發展相結合,實施“一縣(市、區)一主園區、一園多區、加快培育主導產業”發展戰略,科學定位園區主導產業,引導園區錯位發展、產業集聚發展。同時,落實市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推動項目、資金、用地與環境指標向產業園區傾斜;堅持基礎先行、管網先建,完善園區配套設施,促進產城融合發展,全市園區基礎設施逐步完善,承載能力大幅度提高。今年1—5月,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55.9%,經濟效益綜合指數501.4%,排名全省第一位。

魅力城市,讓生活更有溫度。湛江市堅持把中心城區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對標省域副中心城市定位和湛江灣地理優勢要求,面向未來、面向國際化發展需要,拓寬規劃視野,優化城市發展規劃,出臺實施城區市政設施三年行動計劃,高標準推進城市道路、地下管網、園林綠化建設,謀劃建設城市核心區湛江灣地標性建築;堅持用“繡花精神”抓好城市精細化管理,推進城市建管標準化建設,提高醫療、教育、休閒等公共服務水平,打造特色鮮明、宜居宜業的全域旅遊城市。目前,湛江市生態型海灣城市品牌越擦越亮,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有志之士前往投資創業。

湛江是農業大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最艱鉅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該市牢牢抓住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歷史機遇,在全省率先出臺《湛江市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方案》,推動湛江農村“脫胎換骨”,全市興起了發展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高潮。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219.52億元,增長5.5%;6854個自然村(含1326個省相對貧困自然村)完成農村人居生態環境綜合整治任務。接下來,該市將深入實施資源資產盤活、三產融合發展、綜合環境改善、文明鄉風培育、基層治理提質、致富奔康扶助、特色鄉村創建“七大行動”,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全面推動鄉村振興,讓農業強起來、農村美起來、農民富起來。

實施“五大產業發展計劃”

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湛江要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成為區域經濟中心,核心在於發展實體經濟、壯大實體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該市結合實際,抓住重點,深入實施重大工業產業項目達產增效、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現代服務業提速、高新技術產業培育、藍色海洋綜合開發“五大產業發展計劃”,有力拉動了經濟發展。上半年,寶鋼湛江鋼鐵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193億元,增長17.4%;中科煉化項目提前完成省下達的年度投資任務;湛江晨鳴紙業工業總產值增長20%;家電、水產品加工等傳統產業產值增速均超過10%;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增速高出GDP增速4.8個百分點,佔GDP比重達到26.2%,全市第三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50%,達到56.2%;海洋經濟總產值873.49億元,同比增長13%。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5.1%和21.7%;預計今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將超過160家,湛江高新區升級為“國字號”。

湛江市市長姜建軍表示,下一步,抓好重點項目建設將是湛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該市將緊緊抓住省在粵東粵西沿海集中佈局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打造一批大型工業園、培育一批千億元級產業集群的機遇,全力以赴推動巴斯夫新型一體化石化基地、寶鋼湛江鋼鐵基地三號高爐、中科煉化、中船重工、湛江國際機場等重大項目建設,以大項目帶動湛江大發展。

特別是,由巴斯夫集團投資100億美元建設的新型一體化基地,是湛江為廣東“四個走在全國前列”作出貢獻的標誌性項目。湛江市將加快做好園區規劃編制、配套設施建設、徵地拆遷、對接服務等工作,力爭項目儘快落地、建成投產,努力把該項目建設成為綠色安全的石化行業精品工程,成為我國石化行業對外開放的典範。借大項目建設的東風,強化招商引資、項目引進,吸引海內外企業投資湛江。各縣(市、區)則圍繞“五大產業發展計劃”,大力引進先進製造業、高新技術、現代服務業等領域重大項目,引進能夠補齊補強產業鏈的優質項目,加快構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與此同時,湛江市將繼續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著力優化營商環境;落實國家、省減費降稅政策,有效減輕企業負擔。抓好暖企行動,下半年重點跟蹤服務200多家重點企業,支持25家產值10億元以上企業穩定增長,保障27個年內計劃投產項目順利投產達產;優化“小上規”申報全程服務,力爭新增規上工業企業120家。

湛江市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另一個重大舉措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該市將加快推進湛江高新區建設,把湛江高新區建設成為全市創新發展的新高地;支持海東新區做好國家級高新區規劃選址和申報等前期工作,打造湛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同時,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校、科研機構建立公共研發平臺、重點實驗室、產學研示範基地和開展產學研項目合作,加快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完善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高校科研體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科技人才引進等方面制度機制,打好創新驅動的政策“組合拳”,著力破除阻礙創新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大力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技術改造,用高科技提升傳統產業;全力營造適宜創新和留住人才的創新創業環境,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是湛江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湛江作為我國首批沿海開放城市、“一帶一路”海上合作支點城市,在國家對外開放大局中佔有重要位置。該市將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爭取與珠海、佛山和深圳南山等珠三角城市共建產業合作區;積極聯動北部灣,參與編制北部灣城市群綜合交通運輸規劃,共建湛江—北海粵桂經濟合作區;加強與海南的對接服務和合作,用好用足國家賦予海南的優惠政策溢出效應;積極爭取瓊州海峽經濟帶上升為國家區域合作重點項目,共同推進瓊州海峽一體化發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務實合作,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合作示範區;打造海博會、水博會、農博會升級版,進一步提高展會的國際化、專業化、市場化水平。

【撰文】崔財鑫 汪良波 黃少娥

【攝影】郎樹臣 汪良波 張鋒鋒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