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在歷史中記載的茶是這樣的

到底茶是一個怎麼樣的存在?

今天在茫茫歷史中尋找一些答案。

茶葉起源歷史

中國可以說有很長的飲茶史,但是無法準確追詢到是在什麼年代。有人的學者認為起源上古引據《神農氏嘗百草》,有的專家認為起於唐因為唐代之前無“茶”字,只有“荼”字記載,直到茶經的出現,陸羽把荼字減一畫成“茶”,一時間眾說風雲個個據理引證。

臻臻認為起源上古說法不可信,現今沒有書籍記載神農是真實存在的,在《華陽國志.巴志》中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它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西周說頗具準確度。

茶葉藥用

茶作為藥用,最早記載茶葉功效的書籍是南北朝陶弘景的《本草經集註》;元代張元素《臟腑標本用藥式》最早提出茶葉臟腑用藥。

本草和方書中記載的茶葉以綠茶為主,直到清代本草文獻中才出現綠茶外的其它茶類。

茶的涼熱屬性

在古代,醫學家普遍認為茶性寒,在古書中從未記載“綠茶性寒,紅茶性溫”。在本草文獻記載為溫性的茶僅有武夷茶、普洱茶、蒙頂茶、安化茶和瀘茶5種,與製茶工藝無關多是與產地和儲藏時間掛鉤。還有一點書籍中記載的溫性,是溫和的意思,並不是傳統藥性的溫熱,兩者是有差異的。

在唐代的本草文獻中記載飲茶有三宜:飲熱茶飲新茶、飯後飲茶。而八大禁忌有:飲茶不宜過多,冷置茶不宜飲用,空腹不飲茶,酒後不飲茶,不與鹽同飲,體虛者禁飲,最後還有食威靈仙土茯苓後不飲茶

陳藏器《本草拾遺》中寫道:“食之宜熱,冷即聚疲……久食令人瘦,去人脂,使不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