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結婚是心理問題嗎?

先來看一組數據吧,據紐約大學的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里南伯格調查統計,截至2010年,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處於單身,有3100萬人獨自一人生活,其中女性1700萬,男性1400萬。

就家庭組織形式來看,全美無子女的夫妻家庭是第一多,然後單身獨居家庭緊隨其後,這二者所佔比例遠遠超過了其它所有家庭組織形式。日本的單身主義也在迅速崛起,在那裡,截止50歲還沒結過婚的男性為20.14%,女性也有10.61%。而在全世界範圍內,每七個年輕人就有一個選擇單身獨居,尤其在北歐,單身的比例更高,挪威,芬蘭,丹麥,乃至中國和巴西,都有大批單身獨居者興起,其中瑞典是世界上獨居比例最高的國家,首都斯德哥爾摩的獨居比例高達60%。

所以,感受到了嗎?你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我們很幸運,在這個時代,不必再像簡奧斯汀或者波伏娃那樣特立獨行,你就可以選擇一輩子單身,沒問題的,中國有兩億單身男女,這其中“主動單身”的人,絕不在少數。

單身這件事之所以成為一種社會變革的趨勢,是有深刻內在原因的,,簡單來說,至少有下面五點:

1、女性地位提升,使女人從獨立意識到獨立生活能力,都有顯著增強,越來越多的女性可以靠自己的能力達成生活的一切所需,而不需要再依附於男人,成為家庭的附庸。這一方面得益於女權思潮的影響,另一方面也是社會本身進步的標誌。

2、城市化的進程,使服務業,尤其是細分領域的服務,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手機上不但可以隨時叫外賣,還可以僱傭廚師,醫生,律師,心理諮詢師……;網上購物,小到新鮮蔬菜大到家用電器,同城快遞幾小時內就能送達;還有新興的各種家政服務……。這些變化,使原本需要家庭才可以保障的某些生活質量,現在個人也可以達到,客觀上,為單身和獨居創造了條件。

3、網絡時代通訊技術有了質的提升,使人與人交往的主要方式由線下轉為了線上,之前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基本取決於物理距離的遠近,現實中接觸機會越多的人,才有可能形成更親密的關係,而現在社交軟件如此發達,人們在網上形成社區,認識陌生人的途徑越來越多,完全擺脫了物理距離的限制,使單身和獨居者,也可以極大參與到與他人的互動中。

4、人的壽命大幅延長,會使大眾的人生觀發生變化,之前二十幾歲結婚,是要一起生活四五十年,而這一代人的平均壽命很可能接近百歲,這樣結了婚之後,可能會一起生活七十年以上……這樣就肯定要重新規劃一下人生了,人們開始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5、從時代演進角度說,這是個人崛起時代的必經之路,技術變革帶來的社會扁平化,在不斷消解一切組織,僱傭關係在解體,家庭關係同樣在解體,個體正逐漸變成社會基本的組成單位,每個個體自由選擇和承擔自己的生活。

如果一個人不想結婚,但又感到自己不得不結婚,因為只有結婚才符合社會規範需要,才能讓他覺得自己做的事是對的。他在結與不結的兩極之間痛苦掙扎,怎麼也無法統合,那麼這時可以說,他確實有了心理問題。

但使他有心理問題的,不是“不想結婚”這個想法,而是他無法接納、統合自己的這個想法,無法在這個想法與社會“規範”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社會“規範”有其普遍性,但普遍性並不代表真理性。

大多數人會選擇結婚並不表明對於某個具體的人來說,結婚就一定是對的,是好的。

我們有權利在不違反法律與基本道德準則的前提下,獨立選擇自己的人生,哪怕這種選擇並不契合社會主流。

無論結婚還是單身,都是一種外在的生活方式,最終,此生的幸福快樂,還是取決於人的內心,一個具有獨立人格而不斷成長的人,或早或晚,彼岸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