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琴記|「琴之器」到「琴之道」,探尋華夏文化之源

如果說 主要側重於“琴之器”的階段,那麼奔赴河南的中原之行則是從“琴之道”角度揭示了古琴與中國文化相生相長的奧秘。在為期一週的遊學之旅後半段,等待著赫德學生們的是深遠的華夏文化源頭——河洛文化。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琴詩》 宋.蘇軾

南起北上,赫德學校六年級的師生一起搭乘高鐵駛向華夏文明的發源地河南。河南省豐富的歷史遺蹟和古琴典故,為學生們提供了殷實的研學資料。通過的三天“琴之道” 行程,學生們不僅進一步瞭解了古琴的發生發展,也深入體會了古琴對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

登伏羲臺,探古琴緣起

途經河洛廟,穿過太昊門,學生們直奔伏羲臺。在伏羲臺上,遠眺可見“洛水入黃”的奇景,這裡也正是最初伏羲創造八卦獲取靈感的地方。

在古琴家朱慧鵬老師的引薦下,太極文化研究學者嚴雙軍先生為學生們仔細講解了河洛文化的源起。洛河在中華文明的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與黃河交匯為中心的地區被稱為“河洛地區”。在這裡誕生了如《史記》、《漢書》、《三國志》及《資治通鑑》等一批經典文學作品。在河南省的鞏義市,洛河由此注入黃河。

學生們在高臺上,屏息靜聽,耳邊是風聲、水聲,穿插著老師細緻的講解和彼此間輕聲的討論。而徑直飛向水域上方的無人機,更以獨特的視角還原了太極符號的雛形,使學生們激動不已。

在瞭解了伏羲、八卦的典故之後,朱慧鵬老師再將古琴拿出,對同學們緩緩道來:“琴界先德記述,琴文化的起始,可以上溯到約公元前三四千年的伏羲琴。太古遺音中曾提過,傳說‘伏羲見鳳集於桐,乃象其形’削桐‘制以為琴’”。

至此,學生們對古琴的印象已不僅僅停留在江南之行中木器與絲絃的器物組合了。在遊學中帶隊的馮昆老師說:或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吧,你看他們爬上伏羲臺,親眼看到洛水入黃的景觀時,一路嘰嘰喳喳的娃們這一刻都安靜了下來,出人意料地能夠非常專注地看安靜地聽。

訪石窟寺,尋古琴遺蹟

希玄寺,宋代改稱“十方淨土寺”,清代改名石窟寺,是中原地區重要的佛教石窟。古琴文化的久遠,也可以在這裡一窺蹤跡。

“石窟寺分為五個窟,每個窟中的壁雕各有特點。”學生們在導遊的指引下進行參觀,“第三窟東壁壁腳和第四窟西南隅壁腳均有伎樂天雕刻,也都是世俗樂隊演出時的寫照,篳箴、琵琶、古琴無一不是現實樂器的再現;伎樂天頭作雙髻,內著圓領衫,外披短袖對襟袍,神態專一,氣氛悠然,給人以親切的生活感受。”

朱慧鵬老師興奮地說:“同學們,你們看這尊雕像,首先我們在這麼古老的石窟中都可以看到古人雕刻的撫琴景象,其次,從這位撫琴者的坐姿和手勢可以看出這是一名男性。”石窟寺的壁雕,令學生們看到了古琴在佛教文化的存在,並且理解古琴是如何澤被後世,並以開放的心態去迎接和包容多樣文化。

鞏縣石窟寺是繼龍門石窟之後,北魏時期的又一座偉大的佛教藝術寶庫。Roy同學對石窟寺很感興趣,他感嘆道:以前我去過莫高窟,所以對鞏縣石窟比較感興趣。相比莫高窟的畫像,這裡都是壁雕,最令我震撼的是那面有999個小佛像的牆,每個表情不同且大小隻有指甲蓋那點,古人做事的細心,很值得學習。

遊竹林,識古琴風骨

竹林七賢繪畫 繪畫家:範曾

河南修武一帶,是魏末晉初七位名士的常聚之地。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經常相約在竹林喝酒、縱歌,而他們的文學作品也揭露和諷刺了司馬朝廷的虛偽,同時也留下了不少與古琴為伴的傳世之作。

《竹林七賢遊歷地調查研究》作者程峰教授在現場為同學們講解道:“竹林七賢為何要聚集在山陽呢?因為古文獻中所提到的山陽竹林,就位於太山行之南、黃河之北的河南省焦作市的這片竹林。”而竹林不僅為七賢提供了清淨優雅、融入自然的環境,亦有著“寒風不變終身節”的象徵意義。

竹林間,朱慧鵬老師為學生們靜撫一曲,悠揚的琴聲彷彿串聯起古今世界。學生們圍坐在旁,聽得入神。一曲奏完,朱老師鼓勵同學們也來嘗試。坐在竹林七賢曾經聚集的地方,坐擁古琴感受古人的風雅與不羈,此時同學們撥動的,可能不僅僅是一根根絲絃。

據史書記載,竹林七賢相聚于山陽,最關鍵的人物是嵇康。最早記載竹林七賢事蹟的《魏紀》和《魏氏春秋》,言及竹林之遊皆以嵇康領起。而嵇康在竹林七賢中,琴技最為高超。

上海赫德六年級的Barbie同學對嵇康有自己的理解,她說:“‘情’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如果沒有了‘情’一切都將變得冰冷。像嵇康這樣的性情中人,終將自己對當時社會的哀嘆,寄託在了臨終一曲《廣陵散》中成為絕世名曲。”

拜羑里城,抒古琴幽思

河南湯陰市安陽縣的羑里城是此次遊學的最後一站,也是歷史典故頗為豐富的一站。在羑里城,同學們瞭解到古琴如何在五絃的基礎上新增一弦,也學習了周易文化的發源,體會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而遊走於八卦陣中的體驗也讓他們在歡樂之餘切身感到了八卦的獨特魅力。

最初,伏羲制琴時僅有五根弦,而周文王為了紀念自己遭迫害的兒子伯邑考,在古琴上加了一根弦,後人稱為“文”弦。文弦清幽哀怨,有著以柔應剛的特點。

文王廟的主殿堂中,文王鍛銅塑像,像貌魁奇,神態肅穆,聖哲的內心世界溢於形表。乾隆皇揮的御碑上,題詞間流露出感慨萬千。同學們還在周文王曾經推演八卦的演易臺看到了卜卦用的蓍草,一睹中國傳統文化的古今變遷。

八卦陣是按照文王八卦方位圖設計的。學生們從八卦陣外走入內部的點將臺時,不少人都在陣內迷了路,經過先行抵達的同學們的幫助,才得以脫離“困境”。

大家都意識到,只有經過親身經歷,才會真正明白中華文化中八卦陣所蘊含的智慧。同樣,只有通過實地的遊學,我們才能更深入地體會學習的要義,領悟文化真諦。而真正的傳承,當始於此。

遊學尾聲,在古琴家朱慧鵬老師的回顧與總結中,同學們再次回憶起了豐富而又緊湊的一週遊學。從“琴之器”到“琴之道”,從形態到內涵,遊學體驗為學生們帶來更深入的知識探究,讓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植根於他們的腦海中,奠定下全球化中國人的根基。

文化延伸:陳家溝太極

文化的發展往往是多元且相通的,遊學中的學生們以觸類旁通的方式,在河南的陳家溝一睹太極拳的文化魅力。太極拳的名字就取自《周易》中的“太極”一詞,意為陰與陽的對立統一,有著陰陽消長、互為其根、分合互化的體現。

古琴與太極兩者皆有古樸、清雅、中正、平和的氣質。古琴家朱慧鵬說:“

古琴與太極都有著‘柔至極則剛,慢至極則能快’的特性”。在陳家溝的太極博物館內,古琴家朱慧鵬老師饒有興致的邀請同學們切身感受太極拳中“以柔克剛”的技法。六年級的Karl和Leo同學躍躍欲試,原本以為可以招架得住朱老師太極的Karl,沒想到在太極拳法的一招一式下,變得晃晃悠悠起來。“體驗過之後,覺得太極有點意思,沒想法自己練的還不夠,看來還要練練。”自稱練過拳術的Karl在與朱慧鵬老師互動後說到。

“太極除了太極拳還有什麼?”朱慧鵬老師突然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們措不及防。原來,除了太極拳法,還有太極矛、太極槍和太極扇。而朱慧鵬老師特邀的兩位太極傳人,王德慶、王魁親師傅為學生們展現了精彩太極表演。作為中國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四處可見研習太極的人們。而古琴與太極在當地猶如“茶與飯”的關係,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