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我們祖輩的小時候,從纏足、讀書到打疫苗、放羊


煙臺的育嬰堂 20世紀初,山東煙臺的一座教堂裡內設的育嬰堂,專門撫養被遺棄和流浪的孤兒。看這些玩具,即便是1949年後的大多數兒童可能也沒有見過吧!


教會學堂的女童 外國教會在上海王家堂聖母院開設的女塾,專收教內女生。攝於20世紀初。這還是裹腳大行其道的時代,但是這些兒童在外國傳教士的幫助下,懂得了“天地之間有”什麼,有“正氣!”
上面兩幅是晚清時期的中國兒童,接下來幾幅則是民國時期的兒童寫真。這幅兄妹合影攝於20世紀30年代,兄弟姐妹們洋溢著小康家庭的安寧與溫暖。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園即景 1935年12月30日,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學院的一位年輕的幼教老師帶著孩子們在草坪上做遊戲。這個遊戲一直到90年代都是幼兒園的必備遊戲,你知道這是什麼遊戲嗎?可惜的是,僅僅過了兩年,隨著日本攻佔南京,一切美好都成了過眼雲煙,這一代中國兒童遭受著無法想象的苦難。
八一三淞滬抗戰的難童 淞滬會戰爆發後,大量難民湧入上海。在英美等國的幫助下,國民政府和紅十字會等慈善機構設立了很多救濟場所。比如饒家駒等人在上海南市設立的難民區。1938年初,美國總統羅斯福曾函請美國紅十字會向美國人民募捐一百萬美元以救濟中國戰區難民。為防止傳染病的傳播,難民區內的衛生工作由紅字會主持辦理,成立問診處12所,為難民免費就診,給兒童接種疫苗。圖為給兒童打預防針。

野外上課 20世紀40年代,山東沂蒙山區某地的小學生在野外上課。時在初秋,孩子們拿著課本,拎著板凳,來到水塘邊,整齊列坐,聽老師講課。如果是在抗戰勝利後,沂蒙山區是解放區,那麼這些孩子和老師應該是在黨的領導下的。讓人感興趣的是,這些孩子穿戴整齊而且時尚。
童年記憶 1958年的兒童節,幾個結伴遊園的女孩子在頤和園的昆明湖畔合影留念。
蔣介石與小朋友的合影 為了消除日本殖民的影響,蔣介石在臺灣大力倡導“中華文化復興運動”。圖為晚年的蔣介石與在祭孔大典上表演八佾舞的小朋友們合影。
參加政治遊行的孩子 1976年“四五事件”後,中共中央做出了兩個決議。決議通過後,組織民眾上街遊行、慶祝,連小學生也不例外。
放羊娃 1989年,陝甘寧革命老區的兒童與羊群。原載《老照片》第105輯。
以上圖文刊登於《老照片》。版權所有,侵權必究。山東畫報出版社《老照片》1996年12月出版第一輯, 是一種陸續出版的叢書,每年出版六輯,截至2018年6月,已出版119輯。專門刊發有意思的老照片和相關的文章。定格歷史,收藏記憶,觀照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