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議院「關門」對美股影響幾何?一個淺顯的歷史統計

當地時間1月19日晚,國會參議院未能通過臨時撥款法案,聯邦政府部門從1月20日零時起正式關門。

美國聯邦2016-2017年度預算去年10月到期,兩黨未能就新財年預算達成一致,只同意提高債務上限3個月,之後去年12月國會兩次通過短期預算案,1月19日就是短期預算案的最後一天。根據美國的法律,政府預算案必須由眾議院發起,參眾兩院批准,並交總統簽署。如國會未能批准預算案,聯邦政府將關閉部分機構。

在美國政治中,政府停擺或稱政府關門,指的是在國會無法通過足夠的預算案的情況下,美國政府關閉一些政府機構,暫時停止提供“非必要服務”,相關的政府僱員停發工資以減少開支。美國聯邦政府機構因預算問題被迫“關門”絕非個案。據統計,自1977年以來,聯邦政府部門部分關閉18次,時間短至1天,長至數週。最近一次美國政府停擺發生在2013年10月1日到17日。停擺的主要原因是共和黨控制的眾議院與民主黨控制的參議院在實施患者保護與平價醫療法案上的嚴重分歧,最終以兩黨同意延長債務上限結束停擺而告終。當時在聯邦政府的200萬多名文職僱員中, 大約有85萬人政府關閉的高峰期休假。據美國媒體分析,聯邦政府機構今年的這次關門將對社會、經濟造成廣泛影響,每天損失約65億美元。

筆者總結了從1977年至今美國政府歷次“關門”對美股的衝擊,見下表:

綠色——引起下滑

橙色——在“關門”時期內先上漲後下滑

紅色——並未引起下滑

從上表可以看出,自1977年以來的十餘次政府“關門”並不都能對標普500指數構成“威脅”。在所統計的17次事件中,自“關門”開始直接下滑的僅有8次,在經歷了數天上漲後才在“關門”期間內下滑的有5次,股市不降反升的有4次。直觀上講,美國政府“關門”與股市的相關性並不大。

但是,筆者認為應該將前兩種情況合併來看。具體地將,就是即便當天沒有引起股市下跌,但在“關門”期間內最終下跌的,也應當算作是政府“關門”引起的市場下跌。無非是市場“反射弧”的長短有所區別。這樣看來,在1977年至今的17次政府“關門”事件中,引起標普500下跌的共有13次,股市不降反升的僅有4次。

除了股市下跌次數,還需要注意股市下跌幅度。通過上面的統計不難看出,在所有13次標普500下跌情況中,最高下跌幅度達到了11.61%,出現在1978年;最小下跌幅度0.52%,出現在1995年;2000年以後,僅有2013年出現過一次,下跌1.56%(這與媒體所報道的“標普500指數在1976年以來的18次政府停擺中平均僅下跌0.6%”有所不同,主因統計口徑存在區別)。

筆者後續還會對美國10年期國債和美元指數進行統計,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