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撈瓷: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證者!

海撈瓷是收藏市場上對於從海底打撈出水的瓷器的一種稱謂。海撈瓷首次亮相2005年秋季中國嘉德藝術品拍賣公司秋季拍賣會上,214件藏品成交了197件,總成交額達272.7萬元,而拍前的預估價僅為100萬元左右。

提起中國外銷瓷,不期然令人想到遠洋帆船上滿載的青白瓷瓶、碟、罐,它們夾雜於茶葉、絲綢、漆器和香料等奢侈品之間,穿越重洋,散落於在亞、美、歐各洲。所以只要發現來往於中國航線的沉船,一般都會發現大量中國古代的瓷器。這些出水的海撈瓷等文物不僅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是海外貿易史、陶瓷外銷史的重要見證,也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見證。

“南海一號”是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發現的年代最早、船體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沉船,這是一艘宋代木質尖底船,它全部裝載的文物約有60000件,現已出水2000多件完整瓷器,品種超過30種。

海撈瓷之所以成為一種廣受藏家追捧的瓷器品種,收藏家認為,海撈瓷的市場價值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第一,海撈瓷雖然不能與出自官窯的精品瓷器相提並論,但卻有著與生俱來的歷史背景,從中能夠真實反映出一個時代,尤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歷史信息。

第二,與官窯瓷器相比,海撈瓷的數量要龐大得多,價格也更為親民,非常符合大眾收藏的需求,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參與其中。以曾經於2001年11月在德國公開拍賣的35.6萬件“泰興”號沉船上的青花瓷器為例,在那次拍賣中,許多器物的單件成交價僅為10歐元左右。

第三,海撈瓷的發現過程本身就是認定其真偽的最佳證明。作為直接從海底打撈上來的瓷器,對於其年代和真偽的鑑定相對容易一些,這些也正是那些熱衷收藏海撈瓷的藏家們最為看重的一點。

隨著海撈瓷被越來越多的藏家認可和追捧,贗品也開始出現。鑑定海撈瓷的關鍵與鑑定其他古代瓷器的方法其實是一樣的,那就是看一件瓷器在造型、紋飾和工藝上是否符合當時的時代。除此之外,海撈瓷多以外銷瓷為主,大都是為西方市場量身打造,所以它們在造型、紋飾及工藝上會呈現出東西方文化結合的特點。

以著名的“克拉克瓷”為例,作為中國明末清初時期出現的一種以青花為主的外銷瓷器,其典型特徵是寬邊,在盤、碗的口沿繪分格及圓形開光的山水、人物、花卉等。克拉克瓷的生產可分為明萬曆至清初和清康熙兩個時期,前者為開光的青花瓷,後者則為胎薄。克拉克瓷這種多層繁縟、開光分格的構圖形式,源自於元青花的構圖形式,即元青花蓮瓣雜寶紋樣,以及伊斯蘭陶瓷的繁縟茂密特徵,是一種典型的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產物。獨特的時代特徵正是鑑定這種瓷器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