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起這種電影改編自真事,就讓人脊背發涼

學校、孤兒院、收容所,這些地方本該灑滿陽光,充滿愛心。

但偏偏就是這些地方,經常發生一些虐待事件,讓人揪心又難過。

根據這些真實事件改編的影片,從來都不乏佳作。

眾所周知的作品,有韓國《熔爐》,丹麥《總有一天》,都是上品佳作。

這些影片都引起了巨大社會反響,有的甚至推動了相關法律的完善。

對相關國家的完善公益機構體系,帶來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然而,並不是處處都光輝燦爛,虐待事件還是層出不窮。

現實,往往比電影殘酷千百倍。

今天要推薦的電影同樣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拍攝地點也選在真實故事的發生地。

其殘酷程度,甚至比《熔爐》更令人驚心:

《感化院》

Freistatt (2015)

豆瓣評分:8.4

1968年,西德。

14歲的金髮少年沃爾夫岡俊朗陽光,性格外向,但正值叛逆期。

他有一個疼愛他的母親,還有一個將他視為眼中釘的繼父。

父愛的缺失使得沃爾夫岡與母親的關係十分親密。

也正因如此,母子之間的俄狄浦斯情結似乎也格外明顯。

這更加重了繼父對於沃爾夫岡的仇視。

而剛剛再次懷孕的母親正在休養期,對正值青春期的兒子完全無力管教。

於是,沃爾夫岡被送到了感化院。

吃著母親做的蛋糕,沃爾夫岡心情悠哉的出發了,他堅信正如母親所說,聖誕節那天,他就可以回家度假了。

然而,沃爾夫岡對即將到來的風暴完全一無所知。

他不知道,感化院裡的孩子,都是所謂的“問題少年”。

這些孩子被送進來後,要接受統一管理,且必須成為其煤炭生意的免費勞動力。

在這裡,所謂的“感化”,實際上是暴力和虐待的美化詞罷了。

感化院裡的少年之間,也是弱肉強食強者生存,一片拉幫結派,欺壓弱小的景象。

除了小團體之外,更讓人難以忍受的是每天做不完的體力活和舍監的各種體罰。

折磨,永無止境。

看似慈眉善目、和藹可親的院長,卻對此視而不見,一味縱容。

沃爾夫岡又一次被舍監用鐵鍬打倒在地之後,他難以忍受,開始了第一次逃亡。

在幹完活回感化院的路上,沃爾夫岡搞壞了手搖車,趁舍監不注意,轉身往叢林裡跑去。

可是,叢林裡盡是沼澤,哪裡來的出路呢?

回頭看看,舍監正一臉鄙視又習以為常的看著他。

無奈下,他只得默默的走了回去。

由於沃爾夫岡一個人的出逃,所有的少年都被下了禁菸令。

感化院的老大帶著所有少年找來算賬,沃爾夫岡跪在地上,承受著所有人的毆打。

在老大的鼓動下,就連他唯一的朋友安東也成為了毆打者的一員。

晚上,老大看著被打到只能趴著睡覺的沃爾夫岡,居然於心不忍,走過來進行了一番勸告:

“在這裡不聽他們的,是根本活不下去的。”

良心發現的老大還說,媽媽的承諾,家人的溫暖,不過是糊弄人的謊話。

在這裡,唯有順從才是生存之道。

原來,這個高大帥氣的老大也不是什麼壞人,只是因為被家人拋棄,所以他早早就放棄了對回家的幻想,死心塌地留在這裡成為了少年中的“內部管理者”。

他的暴戾,其實是一種認命的自暴自棄。

隔了幾天,在一次勞作之中,沃爾夫岡邂逅了感化院所有男孩心中的女神——院長的漂亮女兒。

兩人熟了之後,沃爾夫岡試圖讓女孩幫忙向母親寄一封求救信。

正當兩人打得火熱之時,卻被院長髮現了。

憤怒到發狂的院長下令,因為沃爾夫岡的過失,所有人都不得吃晚飯。

面對其他少年的苛責,沃爾夫岡心中有愧,他堅定的承諾自己會搞定大家的晚飯——

他溜到院長最愛的果園,想要偷摘番茄帶給大家。

結果不出意外,當然是他又被抓住了。

院長和舍監把沃爾夫岡毒打一頓,但倔強的他還是躺在地上大笑不止。

直到最後被打到起不來,他手裡依舊緊握著一顆小小的番茄。

好在,這樣的行為終於贏得了孩子們的好感,沃爾夫岡開始逐漸被大家容納進團體之中。

正當一切都安定下來之時,沃爾夫岡委託給院長女兒的那封信被發現了。

院長逼迫沃爾夫岡在大家面前大聲讀出信的內容,一開始還在鬨笑的少年,卻慢慢被信裡充滿感情的內容打動。

這封信掀起了一場暴動,所有的孩子都不再害怕棍棒,高聲唱著:

“自由!自由!”

可圍牆之下,這小小的吶喊又有什麼用呢?

孩子們喊到聲嘶力竭,換來一場漫長的集體禁閉。

終於熬到了聖誕節來臨的那天,不僅沃爾夫岡,所有人都沒能回家,母親的承諾果然只是泡影。

他忍無可忍,拿著院長女兒偷偷拿給他的鑰匙溜了出來,打算進行第二次逃亡。

大門打開,外面飄著雪,自由似乎近在咫尺。

可是逃跑從來不會這麼簡單,沃爾夫岡又被院長抓了個正著。

幾次犯錯的他,這次遭受了更殘暴的酷刑。

在昏迷中,痛苦加深了思念,他夢見了美妙的夏日海灘。

自己和母親在水中嬉戲,鬆軟的沙灘上,兩個人的身體甚至交疊在了一起...

這個美麗的夢境成為了少年全部的精神支撐。

遠方的母親,是他不懼絕境,拼死抗爭的動力。

所以,沒過多久,沃爾夫岡的第三次逃亡開始了。

在外勞作時,趁舍監不備,他提著鐵鍬揮了上去,打瞎了舍監的一隻眼睛。

趁此機會,他拉上自己的好友安東逃跑了。

他們歷經艱險,跑出了沼澤和荊棘之地,沃爾夫岡終於成功了。

可安東卻無家可歸,他把沃爾夫岡視為救命稻草,請求沃爾夫岡帶他回家。

可是,連沃爾夫岡自己也是被趕出家門的,繼父怎能容忍他再帶一個人回去呢?

所以,他狠心留下了安東,不敢回頭去看他唯一朋友那期待又無助的目光。

沃爾夫岡不知道,被他拋棄的安東,馬上惱羞成怒回去向院長告了密。

早餐吃到一半,院長就出現在了沃爾夫岡的家中。

看著如同驚弓之鳥一般的兒子,母親心痛不已,與院長商議良久,說要親眼看看感化院的情況。

但沃爾夫岡萬萬沒想到,這竟然又是一場騙局。

當他們抵達感化院,沃爾夫岡下車後,母親卻遲遲不出來。疑惑之中,繼父將車門反鎖了。

無論沃爾夫岡怎樣敲打車窗,或是掀開衣服露出自己的傷口,母親被鎖在了車裡什麼事都做不了,最後母親被繼父說服了。

車很快開走了,沃爾夫岡所有的希望,消失殆盡。

回到感化院後,那個被打瞎了一隻眼的舍監笑逐顏開。

為了報復,他差點活埋了沃爾夫岡。

看到好朋友被摧殘,安東因為自己的告密行為愧疚不已,最終上吊自殺。

這時候,老大帶頭髮動所有孩子,他們把舍監打倒,搶走鑰匙,紛紛出逃。

而曾經最執著於逃亡的沃爾夫岡,此時卻頹坐在地,看著眼前的場景,不發一言。

他曾經被打到泥濘裡不能動彈,那時一副桀驁的模樣,天不怕地不怕的笑著;

面對施暴者,他從未低頭,甚至敢於揮動自己的武器。

可是此時此刻,母親的拋棄使他變成了心如死灰的孤魂。

愛隨自由腐化在暗無天日的絕望裡,反抗對於沃爾夫岡,再也沒有任何意義。

舊的逃走了,新的送進來。

只有沃爾夫岡還留在了感化院裡,他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新的“小老大”。

每天清點人數,喊口號,幫助舍監點菸,呆板木然的活著。

沒想到,繼父意外去世,卻給了他光明正大回家的機會。

可這麼多年的經歷早就讓沃爾夫岡對家感到陌生,陌生的弟弟更是讓他覺得自己是個多餘的廢人。

他偷偷拿走媽媽做好的蛋糕,落荒而逃。

踏上疾馳的火車,沃爾夫岡奔向了未知的未來。哪裡才是他的目的地呢?或許,連他自己都難以說清。

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

這樣令人絕望至極的事件並非虛構,而是真實發生的。

片中的感化院原型“弗萊斯塔特”,直到上世紀70年代,還被看做最強硬的青年福利教育機構之一。

1945年後的聯邦德國,更是有超過80萬的少年活在這樣的教養感化院中。直到2010年末,德國聯邦議院才批准了第一筆補償金。

社會政策的缺失、人性的惡劣,曾讓這麼多孩子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而最令人心痛的卻不是這些,當少年們發出求救的吶喊,那些所謂的家人身在何處?

正如片中的沃爾夫岡一般,真正打倒他的不是感化院內的虐待,而是母親的遺棄。

帶給你最深絕望的,往往是最親的親人。

當自己變成家人眼中的負累,當反抗變成了對父母的忤逆,當愛已經消失殆盡,當“家”變成名存實亡的空殼,眼前的暴虐早已不是地獄。

背後無依無靠的絕望,不知散盡了多少個年輕的靈魂。

比起棍棒電擊,無愛才是真正令人絕望的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