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源縣交口正中村有一個典故傳說……太神奇了!

【類別名稱】農村居民點

【標準地名】正中

【羅馬字母拼寫】Zhèngzhōng

【所在(跨)行政區】交口鄉

【地名來歷及含義】

此地原名“作坪”。抗日戰爭中,該村張正中同志英勇就義後,更名為“正中”。

【歷史沿革】

1949年至1952年屬沁源縣第二區,1953年至1955年屬沁源縣第二區候壁鄉,1956年至1957年屬沁源縣交口鄉,1958年至1983年屬沁源縣交口公社正中大隊,1984年4月25日因政社分設,將正中大隊改為正中村委會,屬沁源縣交口鄉轄至今。

【地理實體概況】

正中村位於交口鄉的西北部,距離鄉政府駐地以北2千米處。東鄰仁義村,南至龍泉村,西接西溝村,北靠候壁、長征村。該村國土面積為0.149平方千米,人口為752人。該村有耕地1000畝,林地380畝。當地的民俗風情有聒街,正中村每年正月初五組織村民手捧樂器沿街敲打,據說是為了驅趕邪氣,祈願人壽年豐,平平安安。

【文物古蹟】

正中村烈士紀念碑,為紀念趙正中烈士,2005年在正中村重建碑亭一座,並刻上級領導人題詞,用以教育後代永誌不忘。

正中村大廟,村北通往侯壁村大路神嶺坡東端土臺地上原有寺廟一座,俗名“大廟”,又叫觀音菩薩廟。東西配殿供伽南菩薩。新中國成立初期廟宇殘殿尚存。本地民間故事中傳說奇人韓斗南與伽南鬥法即此寺伽南菩薩。舊時寺中牆壁有多處文人題詞。

“七一渠”,1958年大躍進中,“七一渠”為沁源縣重要水利工程之一,此渠由正中村北起始,南行穿過村的中心,繞西山之腳蜿蜒而下。

金代墓葬,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相繼在南灣(正中村四山最高峰寨子下)的土圪垛中,發現了一座具有790年悠久歷史且建造藝術價值很高的金大定八年之古代墓葬。墓局正中村西南方向約一里餘,坐西向東,北偏西80度。

【名人典故】

郭鐵虎,1962年出生,中共黨員。2013年,被榆次區政府評為“優秀企業家”;2014年被晉中市勞動委員會授予“晉中市五一勞動獎章”。

郭天印,當代作家。曾著有長篇歷史小說《太原保衛戰》、《鄭成功》,報告文學《藍光曲》,戰爭幻想小說《美利堅大崩潰》、《航空母艦北京號》、《遠東虎在行動》,學術專著《四書五經經典故事》、《流血的政治與不流血的戰爭》等。其在黃河電視臺主講的《狄仁傑》故事生動、頗有教益。名譽三晉。

【典故傳說】

韓斗南的故事,據《沁源縣誌》記載,在好幾百年前,村裡有個叫韓斗南的人,能神出鬼沒、鑽壇隱身,人稱他為壇斗南。

飛毛腿貓眼睛杜毛官,相傳,正中村有個叫杜毛官的人,夜行千里,日走八百。他腳心長著一簇毛,平時他只能趿拉著鞋,一旦把鞋穿好,人就騰空了。他不光有飛毛腿,還長著一雙貓眼睛,不是樣子像貓,而是真正的貓眼,夜裡閃閃發光,就是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的夜,離他一里多遠的人他都能看清楚。

【民間工藝】

石板風扇車,村中農戶家有一輛石板風扇車,已使用了40多年,石板風扇車長約3.2米,寬約1米,該車主要用來碾谷,是村裡僅存的一輛。

織布,在新中國成立前,村裡大部分人家有紡車,自己織布做衣服。

鐵匠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時期,村裡有一老師傅叫王天順,他家有一鐵器加工廠作坊,主要生產菜刀、鐮刀、斧頭、犁、耙等農機具。

紡繩,老藝人趙福昌,憑自己的一手好工藝,能為人們紡處結實好用的各種麻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