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你的收入,在清朝買的起房嗎?

衣食住行是人生活之必須,其中住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無論古今,我們大多數人都幻想著能夠擁有一畝三分地,再加上三間房。那麼起碼自己的生活有了著落,有了房就有了家,在我們的認知中,

房早已超出了單單居住的作用,它更是凝聚一個家,給你內心深處一個慰藉的地方。好了,廢話不多說了,現在我們就談談清朝時的房價。

現在無數人緊盯著房價,起早貪黑,為的就是能夠在城市中有一套住房,可工資的漲幅遠遠趕不上房價的波動,今天你可以買百平的,過幾天可能就少幾平了,不是你錢少了,而是它變貴了,記得小時候,那時倒沒有那麼多人為了房價而發愁,一則人們樂於居住在鄉下,樂於享受自然;二則當時房價穩定,如果你立志買房,努力幾年,總能拿下,也就是說,那個數字與你工資的差距還可以接受。如今呢,首都均價四萬多,市中心更是直逼八萬,一套百平的房,沒個五百萬,不能利利索索拿下。再來看看我們工資,白領的話,一個月一萬左右,一年不消費最多攢十萬,五百萬除以十萬等於五十,這個五十可是五十年,如果你25歲參加工作,那麼恭喜你七十五就可以有屬於自己的房子了,大多數人會說,現在可以分期購啊,那麼恭喜你,當你還清房貸時,估計也快到了產權期。你的又不是你的了。唉!


鑑於這個在首都買房的夢不容易實現,我們就YY下能在首都買房的清朝吧,北京在清朝也是首都,可房價就沒有這麼離譜了,首先在京城擁有一套住房也不必完全依靠買,那時如果你是一個一個官員,那麼你好好幹,房子的事是不用你太過擔心的,誰讓有配套呢,還有,哪天皇帝一高興,賞你個大宅子,那麼你連蓋房都省了,好了我們來正式說一下清朝普通人要想買房得付出多少。

清朝老百姓也很鍾情於買房置地的,不過當時沒有專業的房產機構做數據統計,我們不能很好的研究當時的房價波動,下面我們通過幾個例子來了解下當時的房價。

康熙年間,在北京大興縣城,有一座二層小樓出售,這座房子臨街,下面兩間可以開商鋪,樓上兩間住人,後面還有廂房一間,五間房賣了210兩。

乾隆十二年,北京內城西北角太平湖,七間半新建瓦房,標價85兩(不含土地價)

乾隆十三年,北京同福衚衕,四間半瓦房,出售70兩(不含土地價),看著漲了一點點哦!

乾隆十六年,天津人丁四蓋了一座佔地一畝多的四合院,共計十間房,花了180兩(包含土地價哦)

道光十八年,有人接手了丁四的四合院,修繕之後,以600兩出售。(時代在發展,古代也會通貨膨脹哦)

只說多少兩銀子,我們還是沒有太大的概念,因為那時的銀價和現在是不一樣的。那麼我們來看一下當時的銀價。乾隆年間,北京一戶普通農民家月收入大概2兩到3兩,年收入接近三十兩銀子,也就是說兩三年收入買套房是可以的,反觀現在。。。。

現在你拼死拼活兩三年,能買個廁所嗎?不一定吧,唉!以我們的收入,還是去清朝買房吧!大家不妨曬曬自己的收入哦!

謝謝關注評論轉發收藏即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