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鶴山的鶴城腐竹 當年風靡粵港澳 如今消失無影蹤

李時珍《本草綱目》最早記述腐皮,也即腐竹。現代研究發現腐竹富含黃豆蛋白、卵磷脂、膳食纖維,對人體非常有益,食法可葷可素、可燒可炒、可涼拌、亦可煮湯。

江門鶴山市鶴城鎮素有“腐竹之鄉”的美譽,製作腐竹已有超過百年的歷史,“鶴城腐竹”曾經是廣東省一個響亮的品牌。

據鶴城鎮腐竹行業協會統計,近年來,鶴城鎮腐竹年產量達8000噸,產量佔到廣東省的一半以上,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

上世紀90年代開始,鶴城鎮三堡片區有200多間腐竹生產小作坊,產量都不高。同時期整個廣東的腐竹大多是家庭作坊生產的。

到了2001年,鶴城腐竹行業湧現出以黃天華為代表的一些具備一定規模的腐竹生產企業,設備技術和產量都上了檔次,初步形成了鶴城腐竹產業。但好景不長,2004年發生了被廣東電視臺曝光的“添加劑”事件,整個腐竹行業停業整頓一年。直至委託華南理工大學研製出可食用的食品添加劑才重新開業。

2011年,鶴城腐竹行業中,以華鴻食品廠為代表加大了投入開發了新品種,提高了加工,衛生等工藝標準,產品出口歐美加,港澳臺。鶴城腐竹家大業大,可謂盛極一時。

將一顆小小的黃豆改變其形態再通過燒煮工序凝結成膜,也許是從量變到質變的樸素哲理使然,這就是中華飲食文化精深內涵所在。嶺南民間春夏秋冬人間煙火都離不開腐竹,炆狗,炆羊,煲粥,煮湯……不一而足。鶴城腐竹也許生逢其時。

轉眼進入新時代,環境汙染防治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旋律和保障生態文明發展的重要抓手,廣東經過幾十年的經濟增長,累積的環境潛在問題使各級將環保整治放在首位,行動走在前列,自然肯定觸及一些行業利益。

從小作坊到規模生產再到先進的工藝,從擺街叫賣到行銷海內外,從盛極一時到似乎一夜消失,起起落落,盛衰之間,令人唏噓,權衡得失之下,明白事理的人都會理性接受的。

(照片拍攝於2013年8月,2015年1月鶴山市鶴城鎮華鴻食品廠等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