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期而遇,飛速發展的柔情傣鄉西雙版納,這些變化你看到了嗎?

我是一個地道的昆明人,現在是一個地道的西雙版納人。

景洪一角

遇見西雙版納前,我僅是從書本上了解傣族、潑水節、熱帶雨林,知道西雙版納是一個令人神往的秘境。現在,我知道“西雙版納”四字的意思,知道傣族還分著水傣和旱傣;

孔雀

知道為什麼那麼多地名帶著勐、嘎、曼,姓名中有巖和玉;知道豔麗多姿的傣族服飾與舌尖上的傣味;知道時代先鋒“老州長”召存信。現在,一年能過兩次年,最不可缺獨具特色的傣歷年。現在,守在瀾滄江邊與萬人齊放飛孔明燈、潑水節當天與各族人民狂歡潑水節是人生遇到最美好的事。

中科植物園

緣起源於2013年,在一個淒涼的黃昏從昆明坐了一夜的班車到此,在景洪市曼景蘭租了一間10餘平米的毛坯房,我是自己把自己逼上絕路的,放棄了原來《雲南日報》的工作,從昆明來到西雙版納備考事業單位。

潑水節盛會

最初的感覺,西雙版納是一個連綿的雨季,衣服永遠曬不幹,馬路總是溼漉漉的,雨水的黴味和陽光的觸覺交替不斷。

最初的感覺,西雙版納很美卻很陌生,每天我一個人在曼景蘭,走進巷子,走出巷子,像個獨行俠,我常常幻聽有人喊我的名字,轉過身卻都是陌生的面孔,這裡的一切讓我內心寥落。

潑水節當天

唯一快樂的時光是花1塊錢坐在公交車出去散心,透出車窗看各種滕樹、樓房和街道,讓我想起一句詩“桐花萬里路、連朝語不息”。雖然這座城市很美,但是仍然感覺有一種不被接納、不被融入的拒絕感,高房樓閣的繁華與我無關。

最初的感覺,這裡是不容易交到朋友的。一次雨後血一樣的黃昏,餐桌對面坐過來一位傣族女孩,大概是這場突如其來的燦爛黃昏讓我們心情愉快,我提議多要了一份麻辣燙,一起分享。但我們沒怎麼交談,只是靜靜地看窗外熱鬧的街道、柔和的夕陽、下班的人群,聽店裡的音樂。吃完飯,就像小石頭一樣滾進人海。

萬人齊放孔明燈

4年後的今天,我對這個民族地區有了全新的認知,顛覆了那時所有膚淺的最初感知。

工作後,各種從未聽過的大節小節接踵而來,單位上的傣族哥們妹子,未見一絲排斥,遇節即邀到家中做客,會與我解釋嘎湯帕節、鳥頭節的來歷,評說各類眼花繚亂的傣味,妹子們伴著舞蹈,漢子們唱著那首《讓我聽懂你的語言》,其樂融融難忘記。這裡讓我開始有了家的感覺。

工作後,我明白為什麼這麼多人還未離開,便已懷念這個地方,因為西雙版納初心不忘,綠色發展。

割橡膠

從大渡崗、勐養、基諾山、橄欖壩各處到景洪的蒼莽群山中,玉磨鐵路、小磨高速公路、景洪至打洛高速公路建設等一項項建設工程如火如荼,一座座隧道橫穿山腹,一座座橋樑凌空而架,未曾看出一絲生態破壞的跡象,西雙版納像珍愛孩子一樣珍愛著這片上天的恩賜,始終堅守著森林、林地、溼地、物種的生態底線,努力推進“全國文明城市”、“全國森林城市”創建,讓人們在和諧的天然氧吧裡自由呼吸綠色空氣,享受著陽光雨露的潤澤。我開始為來此工作而自豪。


大象

工作後,我知道這裡的美是各族人攜手共建的結果。圍繞打造國際精品旅遊城市的目標,西雙版納著力於“熱、傣、水、邊”優化空間結構佈局,團結各民族在“精”字上做文章。

提升人居環境做精,六個景洪、村村通道路建設、舊城改造更新、城鄉“四治三改一拆一清一增”、農村“七改三清”、河長制,各族人民不分彼此、攜手共治,讓山清水秀,生態宜人就在身邊。

瀾滄江邊的夜色

脫貧攻堅做精,瞄準建檔立卡,加大對貧困少數民族幫扶力度,縮小各民族之間的發展差距。

民族旅遊文化產業做精,各族人民不斷髮掘自身特色與新型產業融合,引入萬達、繁榮告莊、發展南傳佛教等,開發全域旅遊,一批批特色小寨、生態小鎮,為打造西雙版納旅遊精品環線貢獻著力量。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一筆筆繪就符合西雙版納州跨越式發展的藍圖,而我是其中一員,我找到生活的目標,生命的價值:為人者,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2015年,我果斷把戶籍轉到了西雙版納,名正言順成了版納人,我喜歡甚至迷戀這個民族地區,不再簡單的因為這裡美。

獨樹成林

2016年,我在這裡買了房、結了婚,踏實安穩的定居在這裡,我是版納人,我為柔美傣鄉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