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月薪 500 是遠見,你拿月薪 500 只能叫做慈善

最近阿里巴巴元老蔡崇信的故事,又被自媒體小夥伴們扒拉出來分享。

平心而論,蔡崇信有遠見,和一個當時看起來瘋癲不羈的創業者,確認了一下眼神,就敢放棄 70 萬美元年薪,拿著 500 塊月薪,老婆還大著肚子。

如今,蔡崇信身價 54 億美元,在 2017 香港富豪榜上排名第 12 位,也是榜單前 20 位中唯一一位和互聯網相關的富豪。

毫無疑問,是阿里和馬雲成就瞭如今的蔡崇信。但如果各位受到蔡崇信故事的激勵,希望去抱住某位初創企業家的大腿,複製蔡崇信成功的故事……

那我就要按住躍躍欲試的你了,你覺得你抱住的胖子是哆啦 A 夢嗎?

一、你有蔡崇信的能力嗎?

現在大家都認為蔡崇信是因為阿里而成名的,但實際上在加入阿里之前,蔡崇信早已實現了很多人一輩子都無法企及的高度。

耶魯大學經濟學學士、法學博士;全球知名律所:Sullivan &Cromwell 律所執業律師;私募基金 Rosecliff Inc.投資經理;瑞典 Investor AB 投資公司副總裁及高級投資經理,負責亞太區業務。

加入阿里之前,蔡崇信早已是能獨當一面的職業經理人。加入阿里之後,他是在整個創業團隊裡,唯一有法律和投資相關背景的。

是他草擬了股權協議,把阿里的十八羅漢未來的權益和公司綁定;是他拉來了高盛的投資,是他對孫正義說不,幫助馬雲在拿到錢度過互聯網寒冬的同時,沒有喪失太多。

總結一下,他不僅名氣大,不僅能打,整個團隊裡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如果你想效仿蔡崇信,先看自己的背景,問三個問題:

在某個領域裡,是否已經小有名氣?在某個領域裡,是否能力出眾,能獨當一面?你是否能給創業公司帶來獨特的價值,很難取代?

比如:互聯網創業公司最喜歡對投資人用的說辭:「核心團隊來自於 BAT」。

這句話很有藝術,涵蓋了名氣、能力和價值層面。對於職場人來說,有整個團隊其他人無法具備的技能和價值,尤其重要,這樣你才能在股權談判上有話語權。

畢竟初創公司給不了眼前的錢,未來的錢不能也指望創始人發善心吧。畢竟像馬雲這樣願意分股權給每一個員工的老闆,實在太罕見了。而如今市場上,創始人也是很現實的。

未來肯定要被 VC 拿去那麼多股權,現在如果不是核心團隊成員,如果只是一個剛剛畢業不久,分分鐘可以重新招來替代者的普通員工,我幹嘛要用股權去留人呢?

即使捱罵也要說:剛畢業,就別去初創企業了。剛畢業的學生們慎重選擇加入初創企業,給你期權,公司不划算;不給你期權,你不划算。為何不盡量在大中型公司磨練技能,等到了對初創公司有充分價值後,再轉型呢?

谷歌創始人的著作《How Google Works》裡的這段話,我特別喜歡,也反覆引用過,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在職業生涯初期,能獲得的股權激勵很有限,因此「在正確的行業磨練技能」要比「在初創公司賭自己的命運」更加合算。

隨著經驗(以及年齡)的積累,挑選合適的企業變得越發重要。那時,股票在你的薪酬構成中所佔比例大幅提升,因此你也應該將挑選公司放在優先位置。

二、你有蔡崇信的眼光嗎?

蔡崇信很有眼光,也很幸運。他第一次選擇就相中了 20 年後世界電商巨頭,市值 5000 億美金的阿里巴巴。

網上有傳據說是馮侖的話:

創業公司能從 A 輪幹到上市的概率是 17 萬分之一。

如果這個概率是靠譜的,那麼從還沒有註冊法人的阿里巴巴網站,到全球首屈一指的電商平臺,這個成功概率,得比第一次買雙色球就中頭獎的概率還要低。

華爾街日報在 2012 年做過這樣一項研究:

研究人員調查了 2004 年 -2010 年間,2000 家受到風投支持的初創企業。就算這些受調研企業,都至少拿到了 100 萬美金的融資,依然75%沒能活下來

如果把成功的標準定義得高一些:「沒有達到 VC 投資時預期的營收或者現金流」,那麼失敗的比例高達95%

負責研究的風投家 Ghosh 先生這樣點評:

大家喜歡宣傳成功的案例,但死掉的公司都是悄然無聲死掉的。

這還沒算那些從來沒拿到過 100 萬投資的企業。如果包括了,結果怎麼樣呢?

還有一個風投研究的美國人 Jason Rowley 也做過類似的調研,結果更加驚人。

03 年到 13 年之間,如果有 1000 家企業融到了 Pre-A,那麼能活到 A 輪的只有 400 家,這意味著 60%的初創公司撐不到 A 輪就掛了。

換一個比例尺看看,能融到 F 輪的大約只有 1%的企業。

一將功成萬骨枯,大概就是這種感覺。但問題是,你會成為那「一將」呢?還是成為「萬骨」呢?

好了,讓我們承認一點,我們沒有蔡崇信的眼光,那我們如何選擇初創公司呢?

如果你去搜索「初創公司為什麼失敗」,你會發現各種事後諸葛亮的分析,有針對創始人個性的,有商業模式問題的,有賽道選擇方向的,有用人不當的,有錯過時機的……

等你都研究透徹了,也不用加入初創公司了,你可以去做創業顧問了。

其實有一個相對簡單的方法:跟風風投

風投也犯錯,風投打臉的案例並不少見。但風投真的可以自豪的說一句:在創業投資領域,我吃過的鹽,比諸位吃過的米都多。

B 輪融資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時間點,B 輪時,VC 的總投入可能要上億。扔錢越多,他們對初創公司的想法也越多。所以在 B 輪融資時,領投的 VC 很可能安排自己人進公司。

一方面隨時瞭解公司的近況,避免公司都要倒閉了,自己還矇在鼓裡;另一方面,自己安排的專家進入初創企業,也確實能在很多方面給予創業者支持。

簡單說,過了 B 輪,初創企業已經過了放養的階段,風投會盡力給予資源,以期他們取得成功。對於職場人來說,過了 B 輪的初創企業,存活機率顯著提高;又不至於像準上市公司那麼在期權上斤斤計較,賭贏的幾率更高一點。

三、你有蔡崇信的容錯度嗎?

蔡崇信當時即使有信心,也不敢說能想到今天馬爸爸也有拳打李連杰,腳踢甄子丹的一天。他妻子反對,父親反對,反對的是很有道理的:這事成得幾率太低了。但他說了:失敗了,大不了再回投行。

嗯,這就是他的容錯率,一個妻子懷胎十月,在大陸還沒有買房的丈夫,敢拿著 500 元月薪跟著大佬創業,不是因為他境界高,是因為他不差錢。

蔡崇信的祖父蔡六乘,在臺北市執業律師。父親蔡中曾

擁有美國耶魯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在臺灣也擔任律師。後來,蔡六乘與蔡中曾父子,在臺北市創辦了一家律所,現為臺灣知名大型國際法律、商務法律事務所。

蔡崇信的太太吳明華,是臺灣台南幫大老,上市南紡公司創辦人,已故臺北市長吳三連的孫女。她畢業於斯坦福大學,擁有哈佛 MBA 學位。這是贏在起跑線上的牌面啊。

沒有阿里,蔡崇信可能沒有了 54 億身價,排不上富豪榜。但是幾個億的基本盤,完全在他掌控之中的。何況,參考柳青從投行跳滴滴的案例,就算阿里不存在,蔡崇信還會繼續嘗試,很可能還會是馬化騰,雷軍或者劉強東身邊的大管家。

他的容錯率太高了!當你有兩個王四個 A 的時候,打一張 K 出去,沒什麼大不了,打錯了就錯了,你手裡還有好牌,輸不了。掉過頭來看我們這一代職場人,容錯率就沒有那麼高了。

首先房價擺在那裡,就算你不買房,北上廣租房一個月都得三五千,別說給咱 500 月薪,給咱 5000,咱也得是貼錢給房東打工的節奏——這是白求恩啊。問題是你爸既不是耶魯畢業的大律師,你老婆還是 tan 90°,不存在的。

你沒有做慈善的基礎啊。有這情操,你為啥不去援建非洲兄弟呢?

你最大牌面就是 K,接下去對 9,一個 8,對 7,一個 5,對 4 對 3,你連順子都甩不出去。你如果上手就把 K 給扔了,剩下牌就都砸手裡了。

我對所有的成功人士的經典案例,都會保持著比較謹慎的態度。我見過不少用成功的雞湯學去忽悠年輕人的玩法,比如:《我的成功可以複製》,這樣的案例不少見。

成功的案例,固然讓人熱血澎湃,但成功背後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只有在我們都掌握後,才能做出更準確的價值判斷。

當我們看到蔡崇信的傳奇案例後,我們要思考的是:

他的成功來源於什麼?是加入初創公司的勇氣嗎?是不是有了勇氣,就能和他一樣成功?是否還需要融合其他因素?這些因素或者條件,我具備嗎?

感謝大家的閱讀,我不希望熄滅大家心中追求美好生活的夢想,不希望大家變得犬儒,但熱血的同時,也希望大家保持清醒的頭腦。

畢竟,這個世界未必美好,但依然值得我們去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