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黃牛」調查:組團赴俄倒票,一個月賺四五萬

聖彼得堡澤尼特競技場、本屆世界盃八分之一決賽瑞典和瑞士的比賽前,檢票口外不少人胸前舉著一張“SELL TICKET(賣票)”的紙片,手裡拿著幾張球票逢人就“搭訕”。

“黃牛”混到這個份上,的確有點慘,要知道,很多熱門場次前,很多球迷都是帶著一副期盼的表情,希望可以找到一張球票。

在世界盃的舞臺上,絕大多數情況球票都是賣方市場,這裡也成為全世界各國“黃牛們”一展身手的舞臺。

雖然灰色,但卻也是世界盃生態下的固定一環。

俄羅斯薩馬拉,現場舉牌購票的球迷。視覺中國圖

組團,出發莫斯科

“俄羅斯距離中國很近,很多中國球迷都會藉著看球的機會順便旅遊,所以不少‘黃牛’覺得這是一個機會,應該能夠賺到錢。”

作為國內一位熟悉票務行情的專業人士,A先生平時管理各類演唱會門票和體育比賽球票的發售:

“據我所知,很多人6月初就去了,還是組團一百多人。還有些剛剛去,是去做淘汰賽生意的。”

購票中心外球迷排長隊。視覺中國圖

A先生曾經試圖幫忙澎湃新聞記者聯繫在俄羅斯的國外資深黃牛,但對方都表示不願意接受採訪,A先生只能介紹自己從前線瞭解到的一些情況。

“一般而言大型運動會,比如世界盃、奧運會,都會在外場某個地點有一個‘黃牛’之間的交易中心。這次前線,俄羅斯當地‘黃牛’很多,還有一些就是非洲的‘黃牛’。語言不通沒關係,用翻譯軟件交流。”

A先生說,世界盃的“黃牛”有很大差別,“國外沒有類似微信群這些,所以全世界的‘黃牛’一般都會有一個默認的交易地點,成為大家信息和票源的集散地。”

球迷展示自己的球票。

俄羅斯警方什麼態度?

類似世界盃和歐洲盃這樣的大賽,“黃牛”倒票屬於正常現象,各地政府通常採取的措施是控制在一定範圍內,不鼓勵,但也沒必要嚴厲打擊。

畢竟,保障賽事的安全進行,遠比打擊“黃牛”來得重要。

A先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世界盃第二天還是第三天,有‘黃牛’在倒票被警察抓到關進去警車,但手機沒有被沒收。應該挺松的,不然不可能手機不沒收。而且據他所說只是關了一會,比賽結束也就放出來了。”

“黃牛”被警方臨時逮捕。

這種比賽剛剛開始後的警告式執法,的確會對他們起到一點威懾作用。

斯巴達克球場比利時和突尼斯比賽前,一位拿著多餘票的國外球迷試圖將球票轉讓給一位看上去來自非洲的“黃牛”,結果“黃牛”非常小心地說,“我們慢慢往前走,這裡警察多,當心點。”

走路過程中,“黃牛”先把錢塞給了這位球迷,兩人繼續一前一後走著。走了差不多500米,球迷將手中的球票遞給了他,這位“黃牛”接票後馬上掏出電話,講了幾十秒後掉頭就走,看起來他已經找到了“下家”。

現場兜售球票的外國“黃牛”。

“我不是‘黃牛’,我朋友臨時有事沒來,所以拜託我把球票給賣了。”這位外國球迷說,“這張球票是三類票,面值105美元,我朋友說可以200美元轉讓,但距離比賽已經很近了,我要早點進場看球,也就沒堅持。”

類似這樣的球迷,算不算“黃牛”?真的很難去界定,世界盃上這樣的故事很多,我們的同行,也告訴了一個他親歷的故事:

一個來自廣州的球迷買到了莫斯科比賽的球票,但他來到莫斯科後發生了一件神奇的事情,他的一位朋友給了他一張贊助商證,這意味著他可以不用球票免費看球,自然他就需要將手中的球票出手。

結果他通過廣州的“黃牛”聯繫上了莫斯科當地的“黃牛”,雙方建立一個微信群后在莫斯科一個地鐵站當面交易球票,兩張分別為210美元和165美元的球票,他以4500元的價錢成功高價套現。

球迷(右二)購買“黃牛”手中的球票。截屏圖

去一次,能賺四五萬

瑞典和瑞士的比賽,幾位看上去來自非洲的“黃牛”一開始還堅持11000盧布的球票8000盧布出手,但很快就“忍痛”5000盧布轉讓給了一位中國球迷。

對於黃牛來說,遇到這樣一場註定賠本的比賽,也只能怪運氣不好,畢竟,這樣的情況並不多見。

儘管本屆世界盃有荷蘭和意大利這樣的強隊缺席,但因為俄羅斯地理位置相對較好,有諸多中國和南美球迷都來到現場,因此除了第二比賽日伊朗和摩洛哥這樣極少數上座率不高的比賽,絕大多數比賽上座率都非常好,這也就意味著“黃牛”有利可圖。

通常情況下,“黃牛”都會提前囤積好球票,A先生告訴澎湃新聞記者,“無論哪個國家的‘黃牛’都是先去售票點撲票,特別是撲熱門比賽,然後拿到後就加價賣。還有的可能就是各個地方的‘黃牛’從各個渠道拿到的贊助商流出的球票。”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臨場從各國球迷手中搜集多餘的球票,然後加價賣出。

通常情況來說,小組賽105美元的三等票,只要參賽雙方有一支強隊,球票炒到200美元以上都不是太難的事情。到了淘汰賽階段,245美元的一等票通常可以賣出450美元以上……

據澎湃新聞記者瞭解,現在盧日尼基球場最後決賽的門票,基本上都已經被炒到了1500美元以上,“一次世界盃,聽去俄羅斯的人說,賺個四五萬人民幣還是很有希望。”A先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