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陽、李彥宏、馬化騰們背後的男人

文/華商韜略

熊曉鴿被稱為中國“風投教父”、“中國VC(風險投資)第一人”。

張朝陽、李彥宏、馬化騰、周鴻禕、梁建章……如今這群中國過去20年中,堪稱最成功的一代企業家背後,大多都有熊曉鴿和IDG的身影。

【1】

上世紀90年代初,熊曉鴿帶著麥戈文的1000萬美金,第一次將西方的風險投資概念帶入中國。

麥戈文是美國傳奇富豪,創立了IDG(美國國際數據集團),並將其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信息技術出版與風險投資公司之一。而熊曉鴿曾任IDG全球常務副總裁,他最信賴的下屬、合作伙伴與朋友。

1997年,搜狐天使輪的17萬美元“燒得”差不多了,張朝陽借了朋友10萬美元,但很快山窮水盡。為了融資,他住在加州的一個小旅館,租了輛破車,每天爭分奪秒地見投資人。

但彼時中國互聯網的基礎設施落後、網民數量少,更重要的是商業模式不清晰、投資退出機制不健全,美國投資人根本沒耐心聽張朝陽的計劃。

“這次融資比第一次更為艱難,耗費了大量時間,而且公司內部沒人能幫得上我,也沒人知道我在幹什麼。”張朝陽說。

走投無路之際,熊曉鴿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其穿針引線下,IDG、英特爾、道瓊斯、晨興公司聯合投資220萬美元,搜狐得以步入正軌。

搜狐之後,熊曉鴿和IDG開始頻繁投資中國互聯網企業,“培育”了一大批頂尖公司。

1999年,IDG用100萬美元換來搜房網20%的股份,但緊接著2000年,全球互聯網泡沫破裂,搜房遲遲找不到盈利模式,公司瀕臨倒閉。

“就像遭遇霜凍的幼苗,奄奄一息,這時工資發放非常緊張,我也很害怕員工的鬥志就此消亡。好在IDG主動給我們提供了無息的過橋貸款,錢雖不多,但是卻讓我們過了最困難的時期。我不知道IDG對其他公司怎麼樣,但對於我,他們的支持讓我十分感動”搜房網創始人莫天全說。

搜房網最終在2010年上市,IDG的100萬美元變成了1.08億美元。

2000年6月,百度推出中文搜索引擎,那個年代因為設備和人才短缺,互聯網創業成本奇高,百度每天都需要資金輸血,對此準備不足的李彥宏焦頭爛額。

互聯網泡沫破裂期間,眾多IT公司因缺乏資金,一夜之間關門,風投對美國的互聯網項目都避之不及,資本更不會關注中國的企業。但IDG還是大膽地提供150萬美元給百度,後者也因此度過了最難熬的資金寒冬期。

2005年,熬過寒冬的百度登錄納斯達克,IDG的150萬美元轉眼變成了1億多美元,投資收益近百倍。

如今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騰訊,也曾在IDG的幫扶之下,走過了最危險時期。

2000年,QQ用戶暴漲帶來服務器數量暴增,急於尋找資金的馬化騰,在銀行、投資商面前屢屢吃閉門羹。

無奈之下,馬化騰計劃以幾十萬的價格賣掉QQ。得知消息的熊曉鴿聯手李澤楷,共同出資220萬美元,拿到騰訊40%的股權。這筆錢,也成了騰訊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一筆融資。

從搜狐到騰訊,中國幾乎每一家“現象級”互聯網公司的出現,都與IDG有關。伴隨著中國崛起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IDG也成了中國市場上的大贏家。

【2】

作為這一切的主導者,進入風投領域對於熊曉鴿來說,完全是出於偶然。

大學時代開始,熊曉鴿的理想是做一名像“法拉奇”那樣的戰地記者,他在國內攻讀了社科院研究生院新聞學研究生,一度在新華社做記者。但隨著實踐和深入一線,他萌生了進修的想法,選擇美國學習新聞。

1986年,揣著38美元,熊曉鴿踏上飛往美國的飛機,開啟求學生涯,並在波士頓大學和塔夫茨大學相繼拿下碩士和博士學位。博士畢業前,熊曉鴿開始在全球最大的出版機構卡納斯公司工作,3年間,他從助理編輯、記者、一直做到了《電子導報》的亞洲版主任編輯。

在做《亞太商業》欄目期間,熊曉鴿接觸了很多創業者,也首次接觸到VC(風險投資)概念,深刻感受到VC對美國硅谷創業和社會經濟的巨大推動。

1991年,他前往香港擔任分公司副總裁,期間他預判到電子及信息類刊物在中國市場即將迎來高速成長。

他花費很大精力寫了一份報告,申請到中國做雜誌和風險投資。不過由於公司高層曾在中國市場投資失利,所以熊曉鴿的報告被半路攔截。

無奈之下,熊曉鴿想到了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創始人及董事長麥戈文。

IDG是家信息技術出版、研究、展覽與技術風險投資公司,早在1980年,IDG就與信息產業部中國電子情報研究所合辦了《計算機世界》報,這是中國第一份專業行業報紙。這家公司從事的業務,正是熊曉鴿擅長和嚮往的。

他給麥戈文寫了一封長信,闡述自己回國做雜誌、VC的想法。幾天後,麥戈文的秘書打來電話,邀請熊曉鴿見面詳談。

熊曉鴿對麥戈文說:“我有兩個夢想,一個是把美國的電子信息雜誌拿到中國出版;另一個是在中國做風險投資,我現在的老闆不支持我,我希望能得到您的支持。”

“你需要什麼條件?”麥戈文問。

“我只有一個條件——就是向您直接彙報。”

“那你想要多少工資?”

“我去年掙4萬2,您付我4萬2就行。幹半年以後咱們再說,怎麼樣?”

麥戈文停頓了一會兒,說“我給你增高一點,5萬塊。”

據說,初次見面,兩人聊了整整3個小時,麥戈文還因此推掉了兩個會議。1991年11月,35歲的熊曉鴿加入IDG,以“亞洲業務開發助理”的身份主管亞太地區出版物。

半年的時間內,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將媒體內容本地化,虧了七八年的臺灣和新加坡市場都開始盈利。1992年年末,IDG決定整合亞洲所有業務,熊曉鴿被委任為負責人。

1993年,全面負責亞洲業務的熊曉鴿帶著1000萬美元資金回國,隨後又與上海科委達成合作,雙方共同出資2000萬美元成立中國第一家合資風險投資公司——上海太平洋技術創業投資公司(後更名為IDG資本),專注於扶持和投資中國的高新科技創業公司。

萬事開頭總是難的,IDG剛進入中國的前7年,幾乎沒有像樣的成績。熊曉鴿投資的第一家公司(上海一家生產筆記本電池的公司),以失敗告終,投入資金化為烏有。

當時每次麥戈文來視察,他總是提心吊膽,怕麥戈文大手一揮,撤回在中國的投資。但麥戈文卻總是談笑風生,給他加油、鼓氣。

有麥戈文這樣的伯樂,熊曉鴿才能在持續多年看不到“曙光”的中國市場,持續灑下寶貴的“種子資金”。

2000年後,隨著中國加入WTO,一批中國公司紛紛登陸納斯達克,熊曉鴿早年的投入,開始不斷湧現出令人驚歎的回報。更重要的是,在IDG資金哺育之下,一大批中國高新企業得以迅速成長。

2014年麥戈文去世,兩年後,麥戈文基金會決定把公司業務全部出售,以便將更多資金投入慈善和基金投資領域。

消息發佈後,眾多國際財團表示出興趣,但IDG集團最終花落中國財團之手。這個財團就是IDG資本董事長熊曉鴿聯合泛海資本等組建的。

成功收購曾經的母公司IDG集團後,IDG資本成為IDG集團旗下IDG Ventures投資業務的控股股東。IDG集團總部仍設立在波士頓,管理層保持不變。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