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筆急浪,放歌大江」—三峽畫派岑學恭山水畫作品欣賞

岑學恭(1917—2009)滿族,內蒙古人。1944年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擅長中國山水畫。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美協四川分會理事,四川省文史館館員,巴蜀詩書畫研究會會長、四川省政協書畫院副院長、成都市政協書畫院院長。


岑學恭極善用墨,其作往往焦墨、渴墨、溼墨並用,濃而分明、淡而見骨。他又講究用筆,中鋒徐行,樸厚圓潤,筆中有墨,墨中見筆。在色墨的交融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線條的構築空間傳遞的情感律動。
岑學恭認為畫家應追求生機勃勃的真實山水,他無數次攀凌絕頂,無數次乘木筏,體驗白浪橫江起,扁舟轉山曲的感覺。最終選擇了平中見奇,奇中求穩的藝術基調 。三峽是大自然的運動在地球表面留下的最驚心動魄、最雄奇壯觀的精彩華章。
岑學恭為完成地域性山水畫個性體系的構建,而探索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三峽地貌大部分是由平行排列的隔擋式褶皺帶構成,而畫家為表現石壁千重樹千重的壯美,選用了自己慣用的大斧劈皴,並在此基礎上加以“點韻”的畫法,秉持著“以山喻德、以水比性,以實為宗,以心為鏡”的美學觀。
岑學恭筆下的三峽,氣勢雄偉,層次分明、蒼蒼兩崖間,闊峽容一葦。畫家以低求高,把急流壓到最低,把山勢提到頂端,甚至紙上,用山川氣概去表現巴蜀山水的神韻。岑先生為表現雙崖倚天立,萬仞從地劈的山勢,慣以雲霧縈繞山間,雲水一片。

從近處直穿天際,面雲峰不知其高,不測其深,表現出一種豪邁之氣、深沉之情。畫家又在巨石巉巖間點寫茂密的林木,賦予作品濃郁的詩意,其作品涵蓋了巴山蜀水的險、奇、雄、幽。
一代嶺南派大師趙少昂先生由香港給岑學恭來信,贊他的作品"尊作別具個性,古意今情兼而有之。"臺灣陳立夫稱岑學恭作品:"大作雄偉高雅,功夫深厚,殊足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