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鄉愁叫蔓菁,2個人的晉南小村,煮蔓菁喝小米拌蜂蜜


在一個晴朗的下午,我們來到了晉南靠河邊一個叫後溝的小村。村裡有百十口人,般的般、走的走,只剩下幾個上年紀的老人,雍懶的站在村口。


紅紅的柿子,像燈籠,掛滿枝頭。老人說,年紀大了,鉤不著,就讓它喂鵲吧。雖是氣話,感情可以理解,你不能讓上了年紀的老人都把每個柿子摘回家。
雖然人少得可憐的一個小村,但你仍可以在房前屋後打點出富有生機的柿子串來,如此這般紅火,讓老屋富有了一絲生機。
王先生今年75歲了,他是後溝村另一個自然村的老住戶。這裡只有他一家人,孩子們都般出去了,其實,這個村子只有他和老伴兩個人。
今天他去溝裡割草,家裡還餵了兩頭牛,順便到地裡捎回了一些當地人稱之為“蔓菁”的東西。說白了,就是油菜根。
長在大田裡的油菜,人們捨不得吃,“蔓菁”大都長在田地的背陰邊角。你可別小看了這些東西,人們說,這些蔓菁過了冬至,就叫小人參。
75歲的王先生說,他挖的這幾棵蔓菁又粗又大,沒見過,像蘿蔔。
蔓菁回身都是寶,嬰子可以啜菜。王先生說到了冬天,他和老伴就吃這個。他養了十幾箱蜂,家裡不缺蜂蜜,小米煮蔓菁加蜂蜜,既好吃,又養人。
老人還特意把我們引到,他藏蘿蔔的地方。他把吃不完的蔓菁和蘿蔔,收拾在一起,這樣不怕壞。他勸人們有條件的話,冬天多吃蔓菁,綠色進補,理氣延年。
當我們問老人蔓菁賣不賣,老人搖搖頭說,送。要買,就買他家的蜂蜜。
買了蜂蜜,拿了蔓菁,出了後溝村,別了老人,讓我想的更多的是,這不就是自己小時候在鄉下,吃過母親親手挖過的蔓菁嗎? 要看作者更多內容,請點擊右上角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