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爲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紙質文書

《漢懸泉置遺址紙帛書》,1990年至1991年間發現,遺址在敦煌附近,除出土大量簡牘書外,還發現了2件西漢宣帝年間的帛書和4件宣帝至新莽時期的紙書。

懸泉西漢紙,長6.5釐米,闊3.5釐米,四周均殘缺,呈不規則碎塊。白色,質較細,表面子整光滑。結構緊密,堅挺而有韌性,吸水性差,碎塊邊緣的斷茬中,夾有麻織物碎塊。表面殘留墨書兩行,字體潦草,是目前為止發現的時代最早的用紙書寫的文書,書法風格與同出文書完全一致。

漢懸泉置遺址共發現24件與簡牘放在一起的麻紙,其中4件麻紙上有墨書,是至今發現的最早的紙書。西漢麻紙早在三十年代就已發現,但無一有書跡,所以有人認為麻紙不是用來書寫的“紙”。這4件紙書,3件屬西漢時期,少則幾字,多則10餘字,書體為隸草。另1件屬新莽時期,殘存30字左右,疑是書信,書體介於隸、楷之間,可作為書體楷化的物證。

懸泉置出土木簡

漢代懸泉置遺址位於河西走廊西部安西與敦煌兩縣市交界處,其地海拔1700米左右,總面積約22500平方米。據《西涼異物志》記載,傳說漢代將軍李廣利攻伐西域國家大宛後,途經此山,兵士渴乏,李廣利於是向天禱告誓願,並以佩劍刺山,泉水便源源湧出。由於泉水來自懸崖側面,這裡因而被稱為“懸泉”。

懸泉置遺址鳥瞰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這裡經過幾次考古發掘,陸續出土了包括生產工具、漆木器、絲織品、筆墨文具、封泥、印章、錢幣、動植物遺蹟等大量遺物,其中最重要的當屬上萬枚有字的簡紙文書,這些簡紙文書又大體包括簡牘、帛書、紙文書、還有著名的牆壁題記《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現存國家博物館), 本篇主要說的是簡紙文書中簡牘部分。

懸泉置遺址共出土二萬多枚有字簡牘,以材質分,這些簡牘以木質為主,竹質極少;形制可分為簡、牘、觚、帛書封檢等;按內容可分為詔書、律令、科品、檄記、爰書、簿籍、符傳、歷譜、術數、醫方以及一些古籍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