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口兒的「呲啦」聲兒,能勾搭我一輩子~

對我來說,早餐是一天中最為重要的一餐,一天之計在於晨,早上吃飽吃好,是有精神開啟工作生活的前提,也是對一天的尊重~

這些年,我陸陸續續也給大家分享過豪些早餐的做法,中式的,西式的。。。零零碎碎,花樣繁多,但每次一提到“早餐”這詞兒,我下意識聯想到的卻是一種最原始,接地氣兒的“油炸麵食”——油條。

直到現在,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只要餐桌上有油條,它都會鎮壓群芳,成為誘惑TOP排行榜上,我NO.1的早餐之選。

說起原因,倒不是因為它有多美味,而是記憶深處的某種熟悉、親切,在撩撥著我,吸引著我,讓我莫名的眷戀and渴望。

小時候關於早點的記憶,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剛出鍋,熱氣騰騰的大油條,在70年代的“早點界”,油條可是網紅的地位,需要排長隊買的,清晨一大早爬起來,幫全家到衚衕口兒排隊買油條,是那會兒我最愛乾的活兒,對那時的我來說,饞蟲兒可比瞌睡蟲兒有威力多啦~

排著隊,看著炸油條的師傅將一條白麵,切成一塊兒塊兒軟軟的小麵糰兒,揉搓成條兒,拉住兩頭兒那麼一抻再在半空中來個華麗的旋轉、下油鍋,動作一氣呵成,伴隨一陣“呲啦”的聲響,白麵條兒慢慢膨脹,變得金黃誘人。

墊腳看著,等著,期待著,心裡那個抓撓啊~~

我小時候習慣把油條撕成塊兒,泡在豆漿裡吃,雖沒加糖,卻能嚐到一股似牛奶麵包般溫潤的香甜~用現在的詞兒來說,就是yy。。。

這年頭兒基本上不會有人再把油條和幸福聯想到一起了吧,但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擁有幾根油條和一軍用水壺的豆漿,那揍是莫大的滿足,那種開心幸福,特別的簡單純粹。

油條在我的童年記憶裡不僅僅是早點的代名詞,吃剩下的油條到了中午晚上一樣也能成就一頓“好飯兒”。

小時候和姥姥一起生活,對於我這個“皮猴兒”姥姥一直的態度都是不嬌慣,放任我去外面賤招兒、肉搏,磕了碰了是常有的事兒,but,茲要是回來讓姥姥給做頓好吃的,美餐一頓,立馬滿血復活!

其實所謂的“美餐”就是早上吃剩的油條和院子裡種的絲瓜“湊合”出來的一盤“絲瓜炒油條”,但這個味道卻讓我魂牽夢繞至今。以至於現在每次看到什麼汁濃味兒厚的菜,我都會不自覺的想,要是把煎酥了的油條段兒放進去,那該有多美味啊~

味覺是有記憶的,記憶中的那些味道,經過歲月的發酵,愈加沉澱的濃郁,被味覺連接的回憶永遠不會逝去,不管過去多少年,吃上一口,記憶就會波濤洶湧的回來,每一口,都在心頭攢動。

兒時的飲食經歷,有可能決定我們一生對食物的偏好,童年的味覺記憶聯繫著你未曾留意過的親情,它在無形中,提醒著我們銘記過去的某段經歷,某個人。

如今,油條早不是當年要排隊買的稀罕物兒,各式各樣的早餐選擇層出不窮,這樣的傳統早點也越來越少,不過好在,平時要念這口兒了,也能自己做,從食材到做法都不難,雖不能完全還原兒時的味道,但時光荏苒,和彌足珍貴的回憶,定是能品嚐到的~

豆漿油條

原料:麵粉280克,鹽2克,泡打粉7克,黃油25克,雞蛋40克,水140克

做法:

1)所有材料放一起和成光滑的麵糰,初醒10分鐘。

2)取出麵糰按壓摺疊後搓成長條狀,刷色拉油,用保鮮膜包裹放冰箱冷藏1-2小時。

3)案板撒上面粉,將冷藏後的麵糰放在上面,麵糰的表面也撒上面粉防粘。

4)整理成6cm寬1cm厚的長條,再切成每個2cm寬的段。

5)一條翻面放在另一條上,中間用刀背或筷子壓一下。

6)稍微拉抻兩頭捏緊。

7)油溫200度炸制。麵糰浮起後,用筷子反覆撥弄油條,使其快速膨脹浮起。

8)炸至金黃色時撈出控油。

超級囉嗦:

**在家炸油條之前,可以先測試一下油溫:油鍋底部冒小泡泡,但不能冒煙。此時丟一塊兒小麵糰到鍋裡,立即浮起,說明油溫剛好,可以炸了。

**這個油條我配的是豆漿,泡發好的豆子加水,用料理機的熱湯一鍵功能做的,能煮熟的哈。如果你家機器沒有這個功能,可以用煮熟的豆子加開水做,也可以直接用豆漿機做豆漿。

**吃剩下的油條,小時候姥姥會給我做絲瓜炒油條,或者切碎了,和在素餃子餡兒裡,味道也不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