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補電影題材的“缺失”,它們或許可以

電影《曹操與楊修》《春天的馬拉松》分別從經典京劇的創造性轉化、呈現新農村面貌兩個維度來影像化地再現中國文化,實現了歷史與當下的鏈接,為現實主義電影的多樣化創作提供一些思考。京劇電影,是中國百年電影史的開端。京劇與電影的合作,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五六十年代,形成了流光溢彩的高峰。但隨著審美習慣的不斷變遷,京劇對於當代社會的文化影響力有所減弱,與電影的密切合作關係也逐漸疏遠。

相似的是,農村作為中國版圖的底色,農村題材電影也曾是新中國電影的主流。但隨著城市化、市場化的發展,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期以來,農村題材電影在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的雙重夾擊下,步履維艱。如果說京劇電影的邊緣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逝去”,農村題材電影的缺失就是新時代下中國新農村文化的“失語”。

近日,由SMG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OPG)旗下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立項出品的兩部電影《曹操與楊修》《春天的馬拉松》便在這兩個方面上展開創作思索,以京劇和新農村為切入點,從創造性轉換京劇經典劇目、聚焦當代農村新面貌兩個角度,回顧歷史、回應時代,力圖藉助影像的窗口打造中國文化的新名片。

京劇電影的創新發展

電影《曹操與楊修》取材自同名新編京劇劇目,由上海尚世影業有限公司、上海京劇院、上海廣播電視臺聯合出品,SMG上海東方傳媒技術有限公司攝製。

電影《曹操與楊修》劇照

1988年,新編歷史題材京劇《曹操與楊修》在上海京劇院創排完成,在6月19日舉行的電影《曹操與楊修》首映會上,上海京劇院院長單躍進表示,《曹操與楊修》的舞臺呈現被公認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戲曲里程碑式的作品”,是值得改編、翻拍成京劇電影的當代經典劇目。

從《定軍山》開始,京劇與電影的結合就已經不再是新鮮事。2011年,“京劇電影工程”啟動,目前首批十部經典劇目已完成攝製,包括《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趙氏孤兒》等,第二批也進入籌備。但是,在社會文化環境和電影技術發展的新形勢下,京劇與電影如何相得益彰,更好地開掘京劇所蘊涵的精神價值?如何在藝術表現方式上靠近當代京劇和電影觀眾的雙重欣賞期待?一系列“難題”擺在眼前。

電影《曹操與楊修》導演滕俊傑(左),主演尚長榮(中)、言興朋(右)

《曹操與楊修》由尚長榮和言興朋主演,第一版同名京劇便由二人聯手演繹。30年後搬上銀幕,不僅融入了30年來演出中不斷打磨錘鍊的“表演”精華,豐富了電影語言,敘事節奏方面也有所調整升級,以期更符合於當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影片為了呈現曹操與楊修之間的悲劇敘事,先以一輪巨大的明月象徵著兩人的完美攜手、信心滿滿;後來,隨著兩人矛盾不斷升級、最終破裂,以一彎殘月高掛空中。諸如此類的細節,為全片的表達添上了不少亮色。

此外,《曹操與楊修》作為3D全景聲4K電影,引進了全套杜比全景聲製作流水線,並聘請曾獲得奧斯卡獎項的音效師羅傑·薩維奇擔任全景聲音效製作工作。後期特效團隊突破有限的棚內拍攝空間限制,營造了多維度的真實環境,甚至通過特效創制了赤壁大戰、四合院全景等場面。

電影《曹操與楊修》的實景拍攝場面

鐫刻鄉村中國的變遷

文化是維繫民族生存、推動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除了長久歷史中形成的京劇、功夫等文化符號,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鉅變也是中國文化、中國故事的重要構成部分。影視作品中,反映這一時期中國變遷的電影很多,但相較都市題材影片的熱鬧,當代農村題材電影則顯得有些冷清。

《春天的馬拉松》便將視角投向新農村,為填補市場上這一題材類型電影的空白做出了一些探索。

《春天的馬拉松》核心劇情取材於浙江寧海推行《村級權力清單》(簡稱《36條》)過程中的真實故事,今年2月,脫胎於《36條》核心內容的表述:“推行村級小微權力清單制度,加大基層小微權力腐敗懲處力度”,被正式寫入了中央“一號文件”。

在6月21日舉行的電影啟動會上,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雨人表示:“浙江寧海縣在頒佈實行《36條》過程中的探索,給了創作人員以衝動和啟發。”他介紹,《春天的馬拉松》是一部立足人民的鄉村生活喜劇,是“繼承了上海電影現實主義傳統的再一次實踐”。影片講述了熱情為民的村長方春天,在籌備接待蒞臨本村的一場國際山地馬拉松分站賽過程中,面臨一系列涉及村級公務、村民管理及氏族關係、家庭關係等方面的棘手問題,他代表集體和個人所做的選擇與堅守。

《春天的馬拉松》啟動會

本片導演夏曉昀表示,為了更真實、準確地呈現當地新農村的面貌,《春天的馬拉松》前後打磨了好幾個完全不同的版本,風格上曾嘗試過傳統鄉村喜劇、現代黑色幽默等各種方向,最終,在數月的採風調查後,團隊從真實的生活中找到了創作方向。儘管是第一次執導農村題材電影,夏曉昀認為自己有信心“沉下去”創作,獻給觀眾一部真實、動人、可看性強的作品。“我們對劇本非常滿意,又集合了身邊優秀的演員,對這次創作的信心,就是這麼一點點建立起來的。”

片中主人公方春天的扮演者張鐸也是首次接拍農村題材戲。談起接下方春天這個角色的緣由,張鐸坦言,演員需要很多實地生活,“有一些源泉,增加自己的閱歷”。“改革開放那麼多年,農村現在什麼樣了,說心裡話不知道,可能還停留在以前一些故事片、書籍的印象裡,想通過這個機會看看農村的變化”。

從既有的創作中看,將鏡頭對準變化著的農村,這樣的題材有,但卻還不夠,尤其在對農村現實刻畫的深度和廣度方面有更多提升空間。

在今年4月的全國電視劇創作規劃會議上,上海廣播電視臺臺長、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高韻斐曾表示,始終關注當下生活,以挖掘現實主義題材為方向,是上海廣播電視臺產生社會影響力的引擎。上海廣播電視臺一直以來通過東方明珠旗下尚世影業主抓電視劇製作,推動主旋律精品影視劇的創作。縱觀近幾年尚世影業出品的影視劇也可以發現,無論電視劇《北平無戰事》,還是《平凡的世界》《海棠依舊》,乃至此次題材差異較大的兩部電影新創作,背後的共通點是都抓住了“當下”和“現實主義”的內核。

《曹操與楊修》首映式

《曹操與楊修》站在歷史與現實的交會點上來重新審視歷史,評判人物,摒棄了非黑即白的臉譜化描寫,使這場複雜的悲劇更耐人尋味,讓當代觀眾可以從中體會到更多的人生況味;《春天的馬拉松》把《36條》推行4年以來大量真實的案例濃縮在一部電影的敘事之中,著眼於促進農村文化、經濟和政治建設的健康運行,承載起了為時代存真和為農民“立傳”的藝術使命。兩部影片對時代感和現實性的強調,為影視創作的開放性與多樣性帶來了創新活力,這也正與東方明珠智慧運營驅動"文娛+"戰略的“智變”之路不謀而合。東方明珠新媒體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以來注重出品多元的、市場的、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影視作品,將提供優質、豐富的文娛資源作為己任,已連續7年入選中國“文化企業30強”。

據悉,《曹操與楊修》《春天的馬拉松》分別計劃於今年9月和12月全國院線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