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與張兆和的令人唏噓不已的愛情

文/張寧芳

(沈從文與張兆和)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沈從文

讀沈從文的小說總是沉醉於他的清新質樸與秀美山水,而他為愛人張兆和留下的文字也讓人感動,沈從文與張兆和這對民國文化圈的夫婦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一直令人回味。

(張家四姐妹是清末淮軍名將張樹聲之後)

(一)“合肥四姐妹”之張兆和

張充和、允和、元和、兆和四姐妹出生於蘇州九如巷,葉聖陶曾說,“九如巷張家的四個才女,誰娶了他們都會幸福一輩子。”而她們的傳奇人生和婚姻也成為民國文化圈著名的姐妹花。

張家原籍安徽合肥,是清末顯赫的大家族。其曾祖父張樹聲,在與太平軍的作戰中有功於朝廷,是淮軍的第二號人物,歷任兩廣總督和代理直隸總督。在合肥老家有良田萬頃,四姐妹的父親張武齡的名下每年就有10萬擔租,可謂當地豪門。其父張武齡,又名張冀牗,舉家移居蘇州。他熱心教育事業,創辦了蘇州樂益女子中學,並自任校長。在他的影響下,四姐妹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以文才著稱。

(在中國公學讀書時的張兆和)

四姐妹的婚姻故事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長姐張元和嫁給崑劇名伶顧傳玠。當時的報道紛紛以大家閨秀下嫁,但他們的婚姻卻是恩愛美滿的。二姐張允和嫁給著名的經濟學、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兩人攜手走過漫長的風雨人生路,留下一段佳話。小妹張充和與著名的漢學家傅漢斯相戀,譜寫一曲動人的跨國戀曲。她隨夫君赴美后,曾在哈佛、耶魯等多所大學執教,傳授書法和崑曲,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默默地耕耘了一生。而四姐妹中最出名的莫過於兆和與沈從文的婚姻故事。

(二)“鄉下人的一杯甜酒”

和張兆和相比,沈從文來自於另一個世界。他只讀了小學,14歲就投身行伍。1924年開始文學創作,在北京的《晨報》《晨報副刊》《現代評論》上發表文章,並展露出了文學才華。1928年,他受胡適之邀來到中國公學任教,不過26歲。

(1935年,沈從文、張兆和、張允和在蘇州)

當時18歲的張兆和正在中國公學上學,外號“黑牡丹”的她吸引了不少同學的愛慕和追求,調皮的她把他們編成了“青蛙一號”、“青蛙二號”、“青蛙三號”。而木訥的沈從文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個。有一天,張兆和忽然接到一封薄薄的信,拆開來看,才知道是自己的老師沈從文寫來的,信中只寫了一句話:“我不知道為什麼忽然愛上你?”張兆和沒有回信,接著就是第二封、第三封,張兆和終於受不了。她找到校長鬍適,把信拿給胡適看,說:“老師老對我這樣子。”胡校長笑答:“他非常頑固地愛你。”兆和馬上回他一句:“我很頑固地不愛他。”

木訥卻厚臉皮的沈從文最終走進了張家大門。

(1946年,張家四姐妹,後右為張兆和)

1932年夏的一天,沈從文怯生生地敲了張家大門,然而兆和卻不在家。“從蘇州九如巷悶悶地回到旅館,一下躺倒在床上,也無心吃中飯。正在納悶的時候,忽然聽到兩下輕輕的敲門聲。我在蘇州沒有親戚和朋友。準是她!我從床上跳了起來,心也跳了起來!開了門,看見兆和站在門外,雙手放在身背後。我請她進來,她卻往後退了一步,漲紅了臉,低低地說:‘我家有好多個小弟弟,很好玩,請到我家去。’”就這樣,沈從文走進了張家的大門。

1933年初春,沈從文致信張兆和,信中婉轉表示,可以請兆和的二姐允和幫忙向其父母提親。並且說,如果父母同意,請早點打電報通知他,讓他這個“鄉下人喝杯甜酒吧”。允和與兆和一同去了郵局,各自給沈從文拍發一封電報,允和用了自己的名字:“允”,兆和的電文是:“鄉下人,喝杯甜酒吧!”

1933年9月9日,倆人在北京中央公園結婚。婚後沈從文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文字:“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三)風雨人生路

婚後的沈從文成功創作了小說《邊城》,女主人公的身上就有兆和的影子。然而從抗戰至解放後歷次運動,兩人的生活充滿動盪。歷次政治運動的折磨使沈從文一度精神失常。後來,在兆和的悉心照料下,沈從文才漸漸恢復。

他與兆和度過了艱難的歲月,直至1988年辭世。他握著張兆和的手,留下最後的話是,“三姐,我對不起你”四妹充和寫的輓聯:“不折不從,亦慈亦讓,星斗其文,赤字其人。”概括了沈從文一生不與人爭的赤子心。

晚年張兆和整理出版了她與沈從文的通信。在《後記》中,她寫道:“六十多年過去了,面對書桌上這幾組文字,我不知道是在夢中還是在翻閱別人的故事。從文同我相處,這一生,究竟是幸福還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後來逐漸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壓,是在整理編選他遺稿的現在……”這是她對他倆故事的回憶,讀來卻也令人唏噓不已。

(揚州冬榮園,這裡是沈從文岳母的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