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龍芯CPU研發了這麼多年,主頻為什麼只有1.5Ghz?

龍芯處理器是我國自主研發CPU的希望所在,拿最新的龍芯3A3000處理器來說,其主頻最高為1.5Ghz,四核心設計,採用了28nm工藝,板載了4GB DDR3內存,可以說是目前國內自主研發的最強CPU。

當然,拿這款國產CPU與國際上主流的英特爾和AMD處理器來講,仍然差距甚大,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主流的酷睿和銳龍處理器都是使用了先進的14nm工藝,即使不考慮具體制程上的差異,龍芯也至少落後了兩代,先進工藝能給芯片帶來的高能效、高頻率的優勢,同時單位面積還能做的更小,工藝和架構決定了處理器的性能的基礎,一個有短板就很容易產生瓶頸效應。

2、國產CPU架構研發歷史還比較短暫,其本身使用的MIPS指令集總體上而言也不是高性能架構,頻率一直很難提高,而且國產CPU在28nm工藝的使用上也還不夠成熟,龍芯3A3000的電壓值仍然偏高,頻率和IPC都上不去,這與架構工藝的成熟度和優化也有很大的關係,

3、現有的龍芯主要是做一些特殊領域的應用,比如國內的軍用和航天領域,並非面對消費級領域和商用領域,所以龍芯的主頻自然會定的比較保守,因為在這些領域裡,穩定是最重要的,沒有必要追求太高的性能,兩個領域的處理器完全是不同的設計理念,不能直接和英特爾高頻CPU做對比。

4、頻率高未必是好事,當年的英特爾奔騰處理器就是陷入了超長流水線、高頻率、高功耗的大坑,所以即使是目前龍芯CPU頻率偏低,各項方面還存在短板,但是隻要不急不躁,認真把架構的基礎打牢,不斷提高能效比還是可能有出路的。

5、錢雖說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可的,CPU的研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需要鉅額的資金保障,像英特爾每年的研發費用高達100多億美元,龍芯的研發團隊完全沒法比,這樣自然就難以請到業界優秀的工程師,也難以購買和維持高價設備的運作,研發速度和效率上就會落後。

嘟嘟說:總之,龍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未來的龍芯3A5000可能會升級到14nm工藝,頻率達到2.5GHz左右,還是很值得期待的,不過我認為大家不要過於糾結目前龍芯的頻率和性能高低,目前龍芯最重要的作用還是在特殊領域保證國家安全,如果說未來一旦發生中美對抗,美國很容易攻擊搭載Intel處理器的設備,卻很難攻擊“龍芯 inside”的設備和系統,龍芯的價值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相信也會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