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niao!為什麼2018央視春晚選擇了“中”字舞臺?(PS無獎競猜:你發現了幾個“中”字?)

點擊藍字

關注我們

來源 | 《影視製作》雜誌2018年4期【觀潮】欄目

2018

春 晚

受訪人:陳 巖

2018央視春晚舞美總設計

2017 年11 月,當2018 狗年春晚導演楊東昇第一次與舞美總設計師陳巖溝通的時候,陳巖說:“我會用最簡單的方式讀解今年舞美的概念。”這之後陳巖花了一段時間思考這個概念是什麼,“今年是國家的盛世大年,國家的發展就像是在走臺階,十九大之後中國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相當於上到了更高一層樓,看到不一樣的風景。”他始終堅持央視春晚的舞美設計一定是有國家風範的,必須是有一定含義的,“春晚歷史上從未有過一箇中國漢字符號出現,而這個時機也是可遇而不可求。”

“ 中”字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和標誌符號

既然留下一個讓觀眾永遠記住的符號成為了設計的核心思路,那用什麼符號去體現就成了問題的關鍵。在最終選擇“中”字之前,設計團隊也提出過“鳳凰涅槃”等意向設計,但陳巖認為還是“中”字最符合今年春晚舞臺的要求——“‘中’字是最能代表中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漢字,包含著中國沉澱千年的文化、以黨中央為核心日益強大的盛世中華,以及大國世代傳承的中庸之道,亦是十幾億中華兒女無論身處何地的文化象徵和標誌符號。”由於視頻和節目內容的調整等各方面原因,“中”字在最終呈現時,只有開場舞和歌曲《幸福新起點》中短短的幾秒保持了它的完整原型,但還是成就了央視春晚歷史上的經典畫面之一。

歌曲《 幸福新起點》 舞美效果

從舞臺空間變化的角度,“中”字的結構亦非常精簡,適合舞臺表現——方形拉伸成立方體,通過幾個邊從不同方向、層次的移動、解構、重置,組成若干帶有吉祥寓意和國家象徵的文字形態,築成錯綜有序的幾何體構造的大型建築,形成無數種舞臺空間,提供表演和各類節目無限的可能。也由此,舞臺彷彿是有骨架、有脈搏、有生命的,通過一次次的變化,由初始極簡的方體,伸展擴張成極為豐富又令人意想不到的自由形態,幾何形象的更替、變換為襯托最重要的漢字形象。

今年舞臺設計的另一個亮點是觀眾席上方的7 個可升降圓形吊籠,這是央視春晚首次實現觀眾席上方有表演功能,在進一步增加表演空間的同時,也加強了觀眾的參與感,讓觀眾有置身舞臺的感覺。在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實現這一設計並不容易,陳巖指出中央電視臺1 號廳並非一個專業的劇場演播室,很多高度和受力是不具備條件的,因此這一設計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冒險精神:“直播壞了怎麼辦?吊籠上不去了怎麼辦?我們花費了大量時間論證演員演出與各類設備之間的平衡。”

7個可升降圓形吊籠首次實現觀眾席上方有表演功能

7個小舞臺離地面大約13米-15米的距離,整個寬度是80公分,升降幅度達到了10米。在陳巖最初的設想中,小舞臺可以將演員和主持人降落到觀眾席過道中,使整個現場空間發生變化;在小舞臺上綁定小攝像機,讓觀眾感受前所未有的全新視角。雖然考慮到節目內容及演員和觀眾安全等問題最終沒有完全實現,但陳巖也覺得未有遺憾:“和‘中’字一樣,只要這個新元素出現了,它就會給觀眾留下記憶。”在開場舞表演中,7個小舞臺與主舞臺相互呼應,使整個現場融合一體。

舞臺空間不僅要適合多種藝術形式的表演需要,還要保證舞臺表演、觀眾互動、電視直播安全的需要。在設計時,設計師儘量保留多年沉澱下來的舞臺模塊和升降,春晚主舞臺的132 塊可升降LED 屏幕從2012年一直沿用至今。這一次,陳巖對1號廳進行改造,將舞臺前方1.5米寬、20米長的地面結構重新鋪設。改造後臺口寬35米左右,臺深18米左右,舞臺整體高度15米左右,使得這塊舞臺既可順利完成漢字結構的組合,還能成功承擔舞臺的功能。此外,今年增加了觀眾容量, 在保證現場機位擺放的前提下,在觀眾席中、前區中,適當擴大了圓桌的區域,能容納20桌左右。

舞美除了視覺效果,還要幫助節目做更好的表達

央視春晚在央視1號大廳舉辦已經像春晚本身一樣,成為了一種傳統和年俗。但陳巖坦言,從實際條件看,1號廳並非一個真正的劇場演播室,兩邊沒有演員的上下臺口。因此,如何將演員和道具藏起來,如何安排演員上下場,讓設計師們頗為費心費力。“我在設計之初就會了解每年的演員規模,場面是否超過往年的最大基數。我們要用視覺錯位和景片運動把演員藏起來,必須在舞臺上留出空間,怎麼去遮擋設計起來很複雜。”

LED大屏在2018央視春晚中得到大量應用:舞臺地面、圓柱和四道側幕使用LED彩幕,舞臺後方使用LED大屏幕,在觀眾席後方也採用了兩組曲面LED屏。陳巖介紹:“LED其實相當於我們舞美的一個分支團隊,非常默契。他們在每一年都會根據設計要求提供最新的可能性。”型號從P20、P10、P6、P3、P2,厚度從50 公分、20 公分、15公分現在到8 毫米超薄,每年春晚舞臺上都會出現一批技術和設備“亮劍”。

在某種程度上說,央視春晚推動了LED大屏在國內綜藝舞臺上的使用。首次使用是2005年,是陳巖將LED帶入了春晚中。2004年,他去拉斯維加斯觀看席琳·迪翁的演出,看到了舞臺上大面積的LED屏幕。回國後就在《夢想中國》的舞臺上試用,隨後用到了2005年的春晚舞臺上。“LED的出現是革命性的,信息時代,大量的信息通過LED能得到快速呈現,瞬間點亮舞臺,並使整個舞臺的空間感發生改變。”但LED 的應用也給舞臺安裝和安全保障帶來了難度,多年實踐和改進之後,目前所有春晚LED信號都實行雙備份,出現盲點和故障也能在3、4秒的時間內完成更換。

春晚這一龐大的工程,始於創意和設計,終於創意在舞臺上的實現,整個過程背後是央視內外無數人的共同努力。僅舞美就有上百人參與其中——首先是陳巖領銜的設計團隊:中視和新創意文化有限公司有十多位設計師參與本次春晚設計——陳巖擔任總設計師,旗下有七、八位設計師負責方案的具體深化及與節目內容的融合,圖案繪製、模型建模等;在具體進行方案深化時,有專門的機械顧問負責對舞臺機械的升降、速度和載重進行測量調整,包括對所有燈具與吊籃共振的動載強度進行測試等;此外,“中”字的舞臺結構,如何在實現精確的升降同時保證站在上面的演員的安全,這都需要100%的精確度,這些舞臺控制央視都有專門的專利技術來保障。

在這個設計團隊背後,還有央視強大的製作團隊以及生產及安裝車間。今年舞美搭建時間緊任務重,主舞臺改建和空中舞臺作業同步開展,而留給施工人員的時間卻只有短短的3個多月。“功能性的繼續深化是非常複雜的,有美國同行看到我們今年春晚舞臺,認為這需要兩年的建設時間。但其實這都是在三個月時間內搭建完成的,這就是集體的力量。”

陳巖從1998年開始擔任春晚舞美設計師,他形容春晚是一個技術突出的領先藝術門類:“每一年春晚都要求完全創新、求變、求顛覆不太現實,但它必須要依賴科技。”春晚帶來了技術上的眾多變革。除了LED,它也推動了虛擬現實技術在晚會綜藝中的使用。陳巖回憶,2011年底,他向哈文導演提出在春晚中嘗試應用虛擬現實技術:“那時虛擬現實在天氣預報中已經用得非常普遍了,我就說為什麼不在春晚中嘗試一下。”有很多人提出了反對聲音,包括現場觀眾看不到、只能容納下一臺虛擬機位等,“只能用一個也要嘗試去表達概念,這代表中央電視臺的先進文化。央視春晚是中國電視行業裡的創新基地,它有充足的資源和表述能力。”2012 年央視春晚上,《萬物生》中的AR 效果最終獲得了眾多觀眾好評和業內關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虛擬現實技術在國內外綜藝中的使用。

開場舞《 萬紫千紅中國年》

充分表現出2018央視春晚舞美的設計精髓

雖然推動了諸多技術創新,但陳巖認為好的創意才是根本:“我從來都反對將舞臺的聲光電形容成高科技,我強調的是高設計和高創意。”他的原則是在保證效果的前提下,儘量減少設計和技術的複雜性,化繁為簡,“舞美工程的視覺效果是第一位的,我們所做的都是非標產品,用最簡單的原理去設計舞臺。讓觀眾看圖識字,第一眼就看明白,春晚舞美設計沒有玄學。”

舞美除了視覺方面的作用外,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幫助甚至參與節目內容的呈現與表達。今年的舞美設計核心任務是完成“中”字概念,這一基礎上,設計師根據每個節目內容幫助導演做舞美創意組合。首先考慮的是舞臺美學與節目內容的匹配度,在具體功能上還要考慮給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及節目之間的銜接。縱觀2018 央視春晚,陳巖認為開場舞是舞美設計體現較為充分的部分:“表演將上下空間層次都體現出來了,也充分表現出這次舞美的設計精髓。”

體育與舞蹈《 波濤之上》 舞美效果

作為舞美總設計師,陳巖將春晚解讀為一艘航空母艦,掌舵人不是依靠舵輪掌控航向,而是依靠GPS定位:“作為總設計師,必須有豐富的經驗,需要準確判斷你的設計最終是否能夠呈現,這是絕不可冒險的。”在進行春晚舞美設計時,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三原則”——首先是堅持圍繞中國傳統文化不能變,要用不同的科技和藝術形式為傳統文化的展現搭建舞臺;第二是保證直播,所有的技術實現都必須具備直播條件;第三是萬無一失,“春晚直播四個半小時,這在全球只有奧運會的直播達到四個小時,而其中演出部分也只有五十分鐘。春晚十幾個機位的直播鏡頭下,必須保證萬無一失,舞臺任何小小的抖動和不穩定都可能導致演員的現場發揮失常。”

縱觀今年央視春晚的最終效果,陳巖評價其整體的藝術氣氛比往年更為震撼,未丟大國風範,“春晚是文化產業綜合體的一個縮影。從規模、收視群體、直播時間等各方面看,在世界上都是獨一無二的。中國的娛樂性舞臺藝術在全球都沒有什麼可膽怯的,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

“全世界沒有最好的舞美設計,而是需要最準確的設計。”陳巖在採訪時多次強調。舞臺設計、節目質量、節目效果要做到“準確”,要與晚會的基調相符合。春晚每年的呈現與當年的政治走向、流行趨勢、產業發展都有密切關係,是一道影視產業的頂級綜合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