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人看起來友善的人,卻喜歡獨來獨往?-來自知乎

猜想題主之所以問這個問題,可能是覺得“對人友善”和“獨來獨往”這兩個特質是矛盾的,它們似乎不應該存在於同一個人身上。但其實“友善”與“獨來獨往”並不矛盾。

事實上,在看到問題時和題主一樣,困惑這兩個特質為什麼會在同一個人身上出現的人應該不在少數。所以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這種“矛盾”的感覺從何而來,再來說說友善且獨來獨往的,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

首先,題主之所以會覺得矛盾,可能有兩個原因:

1. 誤以為“獨來獨往”的人是孤獨而沒有朋友的。因此,困惑友善的人為何會沒有朋友。

但其實,獨來獨往的人可能並非孤獨、沒朋友。他們只是喜歡獨處,主動選擇獨處。二者的狀態就像 loneliness 和 solitude,是不同的。

Solitude 是很容易和 Loneliness 混淆的一個概念。兩者在英文裡都有“孤獨”之意,但表達的色彩稍顯不同:

Loneliness 傳達了孤身一人的痛苦,而 Solitude 則傳達了孤身一人的榮光。

Loneliness expresses the pain of being alone and solitude expresses the glory of being

along.(Paul Tillich)Loneliness 是一種需要忍受的感覺。它很少是主動選擇的。它是人們想要去迴避的。而 Solitude, 則是一種主動選擇的孤獨狀態,是自己感到享受的孤獨狀態。在 Solitude 中的人會主動迴避和外界的聯繫,ta 的內心始終是平和的,甚至是充盈的,“與世隔絕”的生活對他們來說是很寶貴且有價值的。

比如,有很多閉關隱居,怡然自得的藝術家,就更偏向於 solitude 的狀態。

2. 誤以為“獨來獨往”的人是缺乏社交技能的人,一般不太懂得如何友善待人

但其實,獨來獨往的人並不一定缺乏社交技能。

獨來獨往的人也有可能是十分擅長社交的。只是,他們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也有可能更想要深度的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所以總是顯得“獨來獨往”。

而這種更能從“與自己相處”中獲得能量的人,就是我們接下來要聊的內向者。

友善卻獨來獨往的人,可能只是內向罷了

榮格在 1921 年提出了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的人格特質。他認為內 / 外向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他們對內心世界的興趣更大,更喜歡安靜和獨處。

值得提醒的是,內向不等同於社交焦慮 / 恐懼,不參與活動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向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不善言辭、缺乏幽默感的相反,他們可能非常擅長社交。因而經常被大家評價為“友善的人”。

這是因為,內向者往往有著以下獨特的社交優勢:

A. 內向者不太會給人錯誤的信號。

研究表明,在溝通中內向者和外向者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

外向者的表達往往更加抽象、靈活、帶有感情色彩,而內向者的表達則更具體、客觀、偏向描述性(Beukeboom, 2013)。比如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外向者更可能會說“Camiel 很不友好”,而內向者更可能會說“Camiel 對 Martin 大吼大叫了”。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在說話時更審慎,更傾向於經過周密思考後發言,因此也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B. 內向者更瞭解自己。

相比於外向者而言,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並善於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會幫助他們在社交中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對象(Eysenck, 1977)。

C.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表面的對話,而是喜歡深度的交流。這也使得他們雖然可能朋友總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Eysenck, 1977)。

D.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們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負,但這也使得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加細緻,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動(Depue, 2013)。因此,內向者腦中吸收的這個世界的細節更為豐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社交素材。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們只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對人友善”和“獨來獨往”並不是互斥的。看起來友善的人“獨來獨往”也許是因為他們本身喜歡獨處,這和他們的性格並無必然聯繫。

看完今天的回答,也希望更多人理解自己周圍的“獨行俠”。如果你本身就是題中所說的“獨行俠”的話,不要害怕別人的眼光,勇敢地做自己吧~

以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