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用了護膚品之後會搓泥,你還誤以為搓泥=去角質?

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心愛的護膚品,結果試了一下搓泥慘劇時時上演,真的是非常尷尬...

那麼搓泥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搓泥就等於不吸收嗎?

為什麼有些貴价護膚品也會搓泥?

今天霸霸來聊聊“搓泥”的秘密

搓泥等於角質太厚,需要去角質?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大家跟我一起默唸:

搓泥不等於要去角質!

搓泥不等於要去角質!

搓泥不等於要去角質!

如果你熱愛護膚,平時有用洗面奶、清潔面膜的習慣還常常搓泥,那麼就絕對不是角質層太厚的原因,而且這時候盲目的去角質還會傷害皮膚屏障,得不償失!

要知道一瓶護膚品裡面除了活性成分,還有一大堆其他作用的成分,其中包括增稠劑(黃膠原、卡波姆)或者大分子聚合物。這些東西的作用類似於做菜時加入的澱粉,可以讓整個產品變得不容易流動,看起來更營養。

可是這些東西一般分子比較大,既不能被皮膚吸收,有些還不能友好的依附在皮膚上,不能乖乖的待在皮膚表面。等水分蒸發掉了,就容易搓泥。

舉一個直觀的例子,如圖,我們護膚品在使用的時候粘在瓶口沒擦乾淨,久了就會有粘稠的東西附在瓶口,我們搓泥搓下來的“泥”基本就是這些東西。

除了增稠劑和大分子聚合物,還有大家非常熱愛的透明質酸、膠原蛋白等大分子保溼劑也有愛搓泥的特點,原因和增稠劑和大分子聚合物類似。就不一一闡述了。

為什麼護膚品需要添加這些成分?

護膚品研發師添加這些成分,一方面是出於商業考慮:要把產品的質地做的不一樣,才能區分產品,因為一般大家都覺得越粘稠越營養。如果精華和水一樣稀,消費者可能會不買賬。

另一方面是因為產品功效所致。比如保溼、防曬產品,就需要在皮膚表面建立一層膜,來達到保溼防曬的效果,因此必須要添加高聚物或者透明質酸鈉這些成分。而且這些成分安全無毒,又不像油脂成分那麼容易致痘,所以就會大量使用啦。

為什麼冬天容易搓泥?

首先,冬天用的產品一定比夏天多。產品用的越多,裡面的易搓泥的成分加起來就越多,那搓泥的概率就大了。好比雞胸肉每頓吃100g是減肥,但是每頓吃2斤就是增肥了。而且在疊加護膚品的時候,如果不注意疊加的次序或者正確使用手法,比如在上一個護膚品還沒完全和皮膚融合的時候就立刻再加一層別的護膚品,就很容易破壞前一個護膚品形成的保護膜而導致搓泥。

其次,大家冬天都喜歡使用滋潤型產品,這些滋潤型產品裡的保溼劑一般會遠高於清爽型產品,再加上使用量也會增加,就更容易搓泥了。

最後一條原因是冬天角質層的水分含量低,皮膚容易粗糙不平滑,和產品的融合度比夏天要低,所以從自身角度來說,冬天也比夏天更容易搓泥。

搓泥等於不吸收?

請跟我再一次默唸三遍:

搓泥不等於不吸收!

搓泥不等於不吸收!

搓泥不等於不吸收!

我們要牢牢記住:皮膚需要吸收的是產品中的有效成分,而不是增稠劑、大分子聚合物這類輔助成分。尤其是塗抹面膜,在配方設計上為了能更好的讓皮膚吸收有效成分,會特意設計產品能在皮膚表面成膜來促進吸收,所以我們只要乖乖足量塗抹,等有效成分吸收以後把會搓泥的部分洗掉就行了,只是這一類的塗抹面膜由於容易搓泥,所以不適合當面霜使用。還有一些點痘產品,也是特意設計成膜來隔絕外界刺激和利於有效成分的吸收的。

同一產品為什麼別人不搓泥?

一來你的皮膚和別人的皮膚不一樣呀!有些人的皮膚天生細膩或者後期保養的好,皮膚表面比較平整,那麼他們的皮膚就容易和產品融合,成膜也比較均勻,就不容易搓泥了。而你的皮膚可能正處在不平滑的狀態,就容易搓泥了。

而且每個產品都有自己的使用手法和疊加次序,並不是只要抹在臉上就有用的,也不是說只要搓泥了就不是好產品。所以我常說,只看成分表和盲信網絡功課都不是真的懂護膚。我們必須要多試驗,多搭配尋找每個產品最合適的使用方法。

下回再撩。ฅ´ω`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