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武安村村都有閣,無閣不成村!你知道閣的講究嗎?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

和社會人文環境,

武安遺留有許多

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建築,

“閣”就是其中一種。

武安有句老話——“村村都有閣,無閣不成村。”作為武安村居代表與象徵性建築的“閣”,普通村莊一般有2至4處,個別大村達三四十處之多。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太行山東麓,境內四周環山的武安,歷史上兵禍匪患頻繁,百姓深受其害。為保平安,在居民建築上處處體現了防禦這一特點:“碉堡式”四合院、高房基、高門樓、房屋朝外不開窗,形成高高的圍牆,平屋頂砌花牆(女兒牆)、建耳房(角樓),個別有暗道、夾牆、槍眼之類,形成一座相對封閉的堡壘。整個村莊,村邊的房屋相連,即形成一道高大的“圍牆”,村莊出入口建“閣”與居民房屋相連,已是實際意義上的“寨門”或“城門”,下設門洞便利交通,上建閣樓便於瞭望、防守,一俟風吹草動,關起“寨門”,便自成一完整的防禦體系。所以,幾乎每個村莊的每個村口都建“閣”,“閣”成為村莊防禦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受傳統思想和歷史文化的影響,武安民居建築上處處體現著“內斂”這一特點。一個村莊建“閣”,要講究風水,講究“藏風納氣”,且有利觀瞻。“閣”的另一作用為旌表與紀念,有的是學生建立以紀念其師,有的是鄉紳建立以旌表“貞婦烈女”。

武安數量眾多的“閣”,由於歷年久遠,不同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建築目的,形成了不同的建築風格。在建築形式上,有一字閣、十字閣、丁字閣;在位置上,有村口閣、街心閣、衚衕閣等,不一而足。在建築結構上,多為磚石木結構。有的小巧玲瓏,如普通民居,下有磚砌門洞,上邊磚屋開列小窗,上覆歇山瓦頂或平屋頂。有的如高大的城門樓,下用石砌拱形門洞做臺基,上為殿宇式閣樓,木架樑,斗拱託簷,歇山式琉璃瓦頂,氣勢雄渾。

陵谷交替,風雨滄桑,武安閣多已毀損,現存較著名的有賀進十字閣、南河底南閣、冶陶南閣等。

賀進十字閣

賀進十字閣位於賀進鎮賀進村中心十字街,建於明代,清代曾重修。該閣南、北各300米處分別建有一座單拱券閣,稱為南閣、北閣,與十字閣相互相應,融為一體,成為該鎮一景。

戰國時期,賀進曾建古城。唐代建村,原名繼城,建國前為武安八大鎮之一。1944年,為紀念掩護群眾壯烈犧牲的區長賀進,改為現名。

賀進十字閣為單體建築,坐北面南,平面呈正方形,建築面積80平方米,系磚、石、木結構,分上、下兩層。賀進十字閣結構嚴謹,外觀挺秀,地方性建築特色明顯。重簷歇山頂式建築的閣,武安僅此一處,具有相當的觀賞和研究價值。

南河底南閣

南河底南閣位於石洞鄉南河底村,坐北面南,橫跨河床,建於清代早期,據傳為祭祀河神而建。

閣為磚、石、木結構單體建築,由上下兩層組成。下層為一座石質單拱券大橋,稱為萬壽橋,橋為大塊料石加工砌築,橋面、東西兩端均有青石臺階,橋面四砌一圈青石護欄,共有欄板18塊、望柱20個。望柱柱頭上各雕有石獅、石猴等,形態各異,栩栩如生。護欄下為青石臺階,中間用方磚鋪地,四周用條石壓邊。

上層為主要建築萬壽閣,建在橋面中間部位,是一座迴廊重簷歇山琉璃瓦頂雙層建築。

冶陶南閣

冶陶南閣位於冶陶鎮冶陶村南,距離晉冀魯豫中央局軍區舊址約100米,始建於明天啟年間。

該閣坐北面南,為磚、石、木單體建築,分為上、下兩層。

底層為單拱券一字形閣,拱券高約3米、寬3米,券腿用青石砌築,券頂用磚砌。南券網石雕刻有花圖案,中間字扁上楷書“洺濱一隅”四個字,落款為天啟年間。北券網石上刻“忍冬”圖案,中間字扁上楷書“具贍效靈”四個字。閣東北角有石臺階可通上下。上層分為前後兩殿,前為拜殿,後為正殿。拜殿為券棚頂布瓦建築,面寬3間,進深1間。正殿懸山琉璃瓦頂建築,面寬3間,進深1間,五架樑,前後出單步廊,三踩斗拱。

該閣設計合理,建築巧妙,很有觀賞與研究價值。

麒麟閣

麒麟閣位於磁山鎮下洛陽村北,建於元代,清代重修。據傳此處曾發現過麒麟,故建閣紀念。

閣坐北面南,為磚、石、木結構單體建築,由上、下兩層組成。底層為磚、石結構,南北長19.3米,東西寬16.1米,佔地面積310多平方米,呈雙丁字表狀,圓拱券,券腿用料石加工後砌築,頂部用磚豎砌。西、北券距離較近,高分別為2.85米、2.8米,東面不通,東南角一拱券門高約3米,現存高度為2.25米。

上層現存九龍殿、鐘樓、火神廟等建築,均為清代所修,保存較完整。

大旺村丁字閣

大旺村丁字閣位於工業園區大旺村內,建於明末清初,為一座磚、石結構的單體建築。

該閣坐南面北,但方向稍偏,略偏東約15°。閣呈正方形,高6米,長、寬各約20米,佔地面積約700平方米。東、西、北三面丁字圓拱券相通,券高4米,底層用青石料石砌築,上部用片石砌築,原建築因年久失修,多無存。近年有村民籌備重修。

該閣為武安現存較大的一座丁字閣,氣勢雄渾,具有一定觀瞻價值。

武安的“閣”凝結著一個地區、幾個時代的文化。由於建築年代久遠與人為因素,百分之八十的“閣”已被拆毀,現存的大多也殘破不堪。因此,如何進一步搶救和保護好這些即將逝去的文化,已迫切地擺在人們的面前。也許不久的將來,這一特有建築或成為一段美麗的傳說......

楊二莊

莊晏

白莊

崔爐

大水

劉家莊

沒梁殿

下泉

張粟山

什里店

百官

車輞口

大賀莊

井峪

西窪

小賀莊

周莊

河東

三王村

■編審:高樹其

(新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