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關建於明永樂年間,明萬曆四年重修,呈南北走向,總長1000米,中間是關門,兩邊馬道、戰臺、敵樓各有一個,磚石結構。定龍公路穿牆而過,現在殘損嚴重,但當年清朝駐軍營盤卻依然可見。


龍泉關建於明永樂年間,明萬曆四年重修,呈南北走向,總長1000米,中間是關門,兩邊馬道、戰臺、敵樓各有一個,磚石結構。定龍公路穿牆而過,現在殘損嚴重,但當年清朝駐軍營盤卻依然可見。


龍泉關歷史上同紫荊關、倒馬關齊名,位保定三關之首。
龍泉關是太行山中段明長城一處關隘,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現僅存老城門和北側的很少一部分古城牆。
古城牆的磚體在千百年來雨雪風霜的侵蝕下已然成了蜂窩狀,滄桑盡顯。
龍泉關古長城,成為防禦關外少數民族入侵的軍事設施,也是明清兩代封建王朝閉關鎖國,從而走向封閉落後、軟弱捱打的歷史見證。
龍泉關其它大部分古城牆歷經幾百年的風霜洗禮,僅剩牆體中部的夯土。
古老的村落似乎有些落寞。
一戶人家的大門。
一位老人。
悠閒的村民。攝影、文:玖零壹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