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傳統建築藝術手法珠聯璧合——鳳凰寺的前世今生

鳳凰寺也叫禮拜寺、真教寺、回回堂、正教寺等, 位於今杭州城中山中路。據史書載,在宋、元時期,這一帶是阿拉伯富商的聚居區,當地人叫它洋壩頭,顧名思義,是洋人居住的地方;意大利旅行家馬可· 波羅稱這裡是“阿拉伯世界”,穆斯林擅長經商,擁有雄厚的資財,多以經營珠寶為名,鳳凰寺附近的珠寶巷即以此得名。

鳳凰寺

鳳凰寺因其建築佈局形似鳳凰,一般以為,原雄偉高聳的望月樓和方磚結構的穹形大門為鳳凰之首;進門一條長廊如鳳凰頸部;二門門口有兩個大抱鼓石分置兩側,猶如兩隻鳳爪;左右參天的松柏恰如鳳毛;南北兩所屋舍正如鳳翼;大殿為鳳身;殿前兩邊各有水井一眼,猶如鳳眼;殿後有長方形竹園鬱鬱蔥蔥猶如鳳尾。鳳首、鳳身、鳳翼、鳳尾栩栩如生,雄偉壯麗,所以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改稱“鳳凰寺”至今。鳳凰寺與廣州的獅子寺(懷聖寺)、泉州的麒麟寺(清淨寺)、揚州的仙鶴寺並稱為我國古代東南沿海四大清真寺。

鳳凰寺全景

鳳凰寺內景

鳳眼井

關於該寺的始建年代說法不一,據北宋苑祖述在南宋初年所撰《杭俗遺風》曰:“回回堂在南大街文錦坊地方,系回回教民聚眾禮拜之所,故一名禮拜寺。其堂四方壁立,高五六仞,迎面彩畫,有回教寺匾額,中間圓門,上造雞籠頂。”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載:“真教寺在文錦坊南,元延祐間,回回大師阿老丁所建”。清康熙九年(1670)重修真教寺碑記載:“寺創自唐、毀於季宋,元代辛巳年有大師阿老丁者,來自西域,息足於杭,瞻遺址而慨然捐金,為鼎新之舉,表以崇閎,繚以修廡,煥然盛矣”。

據上述記載,該寺可能始建於唐、宋時期,元延祐年間由波斯人阿老丁重建,明清時重修。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鳳凰寺始建於南宋時期。因為鳳凰寺原前殿鑲嵌有南宋雕磚六塊,方形,尺寸為42.5×42.5×4.7釐米,上凸雕阿拉伯文字,組成《古蘭經》中“贊主贊聖人”詞,調磚側面印有“京磚”、“製造”等漢字。經考證,該磚石為宋代所制京磚。

磚雕

1929年因改建馬路,拆除原5層塔式大門及門前照壁,使寺院面積縮小。現存大殿中三個並排的後窯殿是全寺的重點建築,也是精華所在,據中國建築學家鑑別,居中的後窯殿最大,為宋時所建,其餘兩個為元代增建,後由明代依原型重修。

後窯殿是完全的阿拉伯建築風格,全用磚石砌成,四壁上端轉角處砌菱角牙子疊澀收縮,上覆半球形拱頂,不用樑架,故稱“無樑殿”,體現了建築物高縱向上的空間感,契合伊斯蘭教的高潔,神聖的教意。三殿中通面闊約30米,以拱券門分隔成三大間,每間有半球形穹窿頂,飾有三組不同的彩色花卉、鳥雀圖案;穹頂外面建有三座中國式攢尖頂,應該是明代重修所為。中間殿頂為八角重簷,其餘兩間殿頂為六角單簷,筒瓦板壠,翼角起翹,覆蓋彩色琉璃瓦,間置風鈴,頂端各安裝一隻銅葫蘆。這種殿內外完全不同的建築風格,使得阿拉伯特有的建築形式和中國傳統的建築藝術手法有機的結合起來,可謂珠聯璧合,相得益彰。三個後窯殿的後牆處都設有讀經臺,中窯殿兩座,側窯殿各一座,用青石雕造,樸素無華,經文物部門鑑定為宋代遺物。中殿後牆正中砌有米哈拉布,壁面裝有精湛的明代木雕,鐫刻有書法精美的《古蘭經》文,朱漆貼金,四周配有石榴花、方勝合羅和回紋萬字等繁密圖案,製作精美,富麗堂皇。是明景泰二年(1451)的木雕藝術精品。

內景

大殿內景

緊挨後窯殿的木構大殿是近代所建。寺北牆內建有碑廊,存有阿拉伯文,波斯文碑石24塊,還存有明永樂,弘治敕諭碑以及清順治、康熙年間重修寺碑記等文物。該寺建築具有伊斯蘭教與中國建築風格相結合的特點,是中國和阿拉伯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石碑

2001年,經國務院批准,鳳凰寺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