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街|有著書香文化的文華街!

如今的手機一條街——文華街,你能想到他曾經的樣子嗎?文華街的名稱由來也是有歷史原因的。

教堂鐘樓俯瞰文華街/1964年/陳建懷攝

文華街原為一條小街,街道狹窄,俚語云:“文華街原僅有丈多點寬”(1丈=3.33米),因有文廟、文昌宮及學署,過往的文人才子甚多,故名“文華”街。

✪ 01

最高建築天主堂

1949年前,達城最具標誌性建築,就是矗立在文華街的天主教堂。

這座教堂於1901年動工建設,1911年正式落成,經歷了3個法國傳教士,耗資1萬兩白銀,其中,重慶教區提供5000兩,達縣最有錢的教友“傅寡母”捐獻5000兩。

天主教堂/20世紀60年代/朱達生攝

該教堂和附屬房屋佔地5畝,教堂左側是一個四合院的住房,住房旁邊是一個正方形的大花園,教堂右側是教會辦的崇德小學。堂內使用面積約1000平方米,可容納1000多人活動。

整個教堂裝飾華麗,工藝別緻,頗具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氣派而又古典的風格,放眼望去,既是一座神聖的教堂,又是一處藝術殿堂。

教堂前建有鐘樓,共有8層,高約40米,登臨其上,可俯瞰全城。因當時缺乏避雷裝置,在上世紀30年代曾遭雷擊,震爛了頂端的十字架。為了安全,便減去了頂上兩層樓,把尖頂改成圓頂。鐘樓每天準點報時,鐘聲悠揚,附近郊區都能聽見。

抗日戰爭時期,為防轟炸,將教堂的鐘聲改為防空警報。由於鐘樓目標太大,日本飛機對其報警恨之入骨,三次想炸燬都未能得逞。

據84歲的通川區天主教愛國委員會名譽主任康崇光介紹,天主教堂建成後,被譽為全國一流教堂,也是達城唯一的一座西式建築,先後接待不少中外客人。

1933年,紅軍第三十軍政治部和第九軍軍部就設在教堂裡,指揮著宣達戰役,直到擊潰軍閥劉存厚,取得輝煌勝利。1973年,因天主教堂一角發生坍塌被拆除。

✪ 02

官到文廟必下馬

文華街上的文廟,又名孔廟、聖廟,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坐落在鳳凰頭東段,清代所建,磚木結構,坐南朝北,廟前臨街,街對面是常平倉房,也叫萬石倉(現在的老達縣招待所)。

廟後抵經釐司衙門(現在的市地方稅務局),左鄰捕廳衙,右與綏定府學院(原中級法院)為鄰,佔地約2000平方米,紅色牆包圍。

圖片來源網絡

文廟沒有正門,只有東西兩旁有側門為進出的地方,側門立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石碑,在兩側門之間長約40米、高約8米的圍牆上嵌有1平方米的龍骨石板4個,上刻“萬仞宮牆”四個大字,背後分別刻有“玉振”、“金聲”,玉振即東側門,金聲即西側門。

✪ 03

通川區二小的歷史由來

通川區二小的前身是天主教辦的“崇德小學”。1953年由人民政府接管。

天主堂右側,1915年,由法國人甘神父創辦,開初只收女生,始稱“崇德女子小學”。1930年,與天主教辦的另一所只收男生的愛育小學合併,男女兼收,後改名為“崇德小學”。

圖片來源網絡

1939年由於學生增多,校舍不夠用,便將原一樓一底校舍擴建成二樓一底,並在房頂增設一架自鳴鐘,以報時刻,校貌為之一新,設備為全縣之冠,教學質量享譽全縣。凡任該校校長的必須是天主教徒。

1953年,政府接管後改為達縣第五小學,後為通川區第二小學(現在的通川區教科局)。

✪ 04

老通州的火災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而時隔近20年的通州百貨商場發生的那場火災,至今難以忘懷。

該商場位於文華街,1982年建成,集商場、倉庫、辦公、餐飲、住宅等為一體,建築高36米,總建築面積2.4萬多平方米。商場一至三層為零售商場,主要經營百貨、首飾、鐘錶、文具、快餐、鞋類等;

二層主要經營針織品、交電產品、傢俱;三層經營各類服裝;四層主要是批發部、樣品展銷、辦公場所。大樓臨街的四層以上、非臨街第三層以上為住宅,共8個單元120套住宅和1個招待所。

圖片來源網絡

1999年1月10日凌晨,這座商場第一層重慶小吃部的電油鍋因長時間通電,引燃鍋內食用油發生火災。當時,有113戶、406人住在樓內。整個商場大火熊熊,火光沖天,哭喊之聲,撕心裂肺。

雖經及時撲救,仍造成10人死亡、20人受傷、225人受災、1.4萬平方米房屋被燒燬,直接財產損失3163.1萬元的嚴重後果。

如今的通州商場已經重建煥發新的生機,經過此次沉痛的教訓,安全警鐘隨時在我們心中敲響。歷史的痕跡已經消失,記憶卻難以抹去,在此次火災中有受到影響的你,如今還記得嗎?

...............................................................

歷史的年輪不會停止,記憶也會消逝

但城市的印跡將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