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政府害怕謠言,因為那可能是革命的先聲|讀書

1750年5月,巴黎四處流傳著警察綁架兒童的謠言。在幾起小的衝突後,人們又懷疑警察拉貝想要抓捕一名11歲孩子,開始對他全城追捕。當天晚上,拉貝跑到警察總長住所,尋求庇護。在維護秩序的過程中,現場警察開槍,和人群發生對抗。最終憤怒的巴黎人抓住拉貝,將他毆打致死。國王路易十五將事件看作是一場“叛亂”,嚴令徹查。

深入研究這一事件的阿萊特·法爾熱和阿雅克·勒韋,都是法國著名歷史學者,分別曾任法國國家科學院、法國社會高等研究院的主管。他們合二人之力,梳理紛雜、矛盾的史料,寫下《謠言如何威脅政府:法國大革命前的兒童失蹤事件》,將1750年巴黎人叛亂的前因後果一一呈現給讀者。這本8萬字的小書,如今已成為謠言研究的經典著作。

謠言使巴黎人和國王走向對立

法國學者讓-諾埃爾·卡普費雷在其所著《謠言:世界最古老的傳媒》一書中說,一個讓人信服的謠言,必定有一個“真實的核心”,巴黎的1750年事件就是如此。當時法國剛剛結束一場饑荒,巴黎街頭湧入大量流浪漢,國王下令,必須將他們

“予以逮捕並關進監獄”。

新任警察總長貝里耶為表現自己的辦事能力,縱容手下大肆抓人,警察即使錯抓了有固定住所的人,也同樣能獲得表揚及獎金。於是,警察一方面不斷抓捕容易對付的兒童領功,另一方面又勒索兒童父母,讓他們繳納高額贖金。僅僅半年,就有至少有幾百名兒童被抓。

巴黎人對於“遍佈在每一個酒館、樓道以及市場”中的警察和密探們,早已心懷不滿,終於在1750年事件中引爆。伴隨著兒童失蹤給巴黎人帶來的恐慌,各種謠言競相傳播,有人說是女巫、老鴇綁架孩子;有人說是醫生將孩子解剖做了實驗,直至人們記起一個流傳已久的謠言——

“國王是一位麻風病患者,正在像希律王那樣用鮮血沐浴”。

這就是警察們“綁架年輕男孩並且放他們的血”的原因。加上,路易十五即位後,表現出的貪財、吝嗇、貪圖享樂、包庇親信等種種劣行,巴黎“不明真相群眾”對國王拿鮮血洗澡的謠言深信不疑。

圖:路易十五

對1750年事件的審判,是壓倒國王威信的最後一根稻草。路易十五及其政府只想抓住叛亂的幕後黑手,而對警察隨意抓捕兒童的罪行漠不關心。有3名叛亂參與者被判處絞刑,與之相對的是,涉案的警察在“懺悔”後,只需繳納少量罰款。正如當時人所說,

“這次叛亂是國王與人民走向對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路易十五和巴黎人的關係再也無法修復。

謠言竟然能推動革命

最早在內地媒體上介紹這本書的,應該是臺灣時評人南方朔。他在2008年發表的《謠言政治學》一文中,將書名譯為《巴黎失蹤兒童:法國革命前的謠言和政治》;2013年在另一篇文章中更強調,此書

“對後來的人極具啟示性和警示作用”。

南方朔所言非虛,因為從歷史上看,一個有影響的謠言,往往能將民眾不滿最大化,點燃一場革命。

在《謠言如何威脅政府》的結尾部分,兩位作者反駁了將1750年事件看作法國大革命預演的觀點,稱這一事件“並沒有預示著未來”,兩者的相似之處,只是“在1789年的事件中找到了過去動亂的影子”。“影子”具體指什麼,書裡也沒有說。按照我的理解,至少應該包括一點,那就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同樣和謠言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歷史學者龔敏曾蒐集過法國大革命中出現的謠言,其中貴族軍隊要開進首都,鎮壓制憲會議及巴黎民眾的謠言,促使人們起而反抗,點燃了大革命的導火索。

在大革命時期,甚至還有神秘“短劍騎士”暗殺革命者,意圖營救國王;以及羅伯斯庇爾要娶公主為妻,繼承王位等荒誕不經的謠言。正是這些謠言的擴散,把大革命一步步推向了不可控的方向。

圖:法國大革命中,巴黎市民攻佔王宮

謠言對革命的催化,在辛亥革命中也有充分體現。比如宋教仁等革命黨人傳播滿人屠殺漢人的謠言,喚起民眾對清廷的不滿;武昌起義前夜,湖北當局按照花名冊,抓捕剪辮新軍的謠言,直接將新軍推向不得不反的境地;還有人拿《推背圖》《燒餅歌》解讀局勢。這些後來被稱為“革命謠言”的信息,成為近代史學者們的重要研究對象。

回到《謠言如何威脅政府》這本書本身,其無論題材,還是寫作方法都和孔飛力的名著《叫魂》有相通之處。區別主要有兩個,一是法爾熱和勒韋通過大量檔案,發掘出很多有意思的細節,如讓我們看到巴黎人在事後出於自保等目的,留下了真真假假的供詞;二是乾隆年間的“叫魂”謠言針對的不是朝廷;而在1750年的巴黎,謠言指向的是警察及王室,顯示了人們對政府的不滿。

兩位法國學者用一件幾乎湮滅於史冊的小事,向我們說明了,一個失去民眾信任的政府,在荒誕不經的謠言面前,很多時候都是不堪一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