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濟南老城區裡的點點滴滴(之一)

在濟南生活了幾十年了,小時候住在商埠一帶,那時候的老城區就已經沒落了,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的發展,歷下區成為了濟南市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泉城路以南的地區已經成為濟南的商業中心,老房子幾乎都拆完了,泉城路以北的地區也許是拆遷成本過高的原因吧就一直保留下來了,其實現在進去看看,老城區的市民生活的還是很不方便的。這一片地區平時因為絕大部分都是民居而很少進來,偶爾進來也是去王府池子一帶去玩。開始寫濟南點滴之後就決定來走走看看。大致的路線就是如圖所示了。

泉城路路北有一條叫“鞭指巷”的小巷,寬有丈餘,剛剛錯開兩輛人力三輪車,北起雙忠祠街,南至西門大街(今泉城路),全長380米,鞭指巷的由來至今讓人津津樂道。自明朝設府後,濟南西部老城區也就是今天的省府前街一帶便是那是省、府、縣各級衙門的所在地,故車來人往,終日不息,熱鬧非凡。到清康熙、乾隆年間,附近逐漸有了經營鞭子、鞍子、韁繩等皮革製品的手工作坊,也有了票號錢莊、大戶宅府,成了頗具人氣的街巷,久而久之這條街巷便被人稱為“鞭子巷”,也稱“鞭杖巷”。相傳清朝皇帝乾隆騎馬來此,見此巷人聲鼎沸,熱鬧繁華,便向巷子裡揚鞭一指,問道:“這是何處?”時任內閣大學士的劉墉(一說為紀曉嵐)靈機一動,隨即答道:“萬歲御鞭所指,當名為鞭指巷。”於是“鞭子巷”便改稱“鞭指巷”並流傳至今。

今天的行程就是從鞭指巷開始,從路口進去沒有多遠,路東就是泰運昌辰舊址。

泰運昌辰

位於鞭指巷南頭(70號)、緊挨泉城路的一處老建築——“泰運昌辰”舊址,石質拱券形的臨街門樓坐東朝西,上有磚砌女兒牆,正中鑲嵌著一塊刻有“泰運昌辰”四個大字的石匾,為近代書畫家胡柏年於1922年3月所書,是濟南市現存較少的民國時期西洋風格和中國傳統四合院風格完美結合的建築,現在大門緊鎖沒有開放。

沿著鞭指巷北行,走到將軍廟街左轉西行

將軍廟街

濟南將軍廟街位於泉城路以北,高都司巷以東,鞭指巷以西,街因廟得名。據傳,濟南有一屢打勝仗的勇將,名叫劉猛,其夫人俊美無比。好色的皇帝貪其美貌,就將她騙進宮去,劉夫人不願屈服。皇帝就設計使劉猛從陡峭山路上跌落下馬而死,並以滅兩家九族迫使劉夫人就範。劉夫人提出為丈夫蓋廟並年年祭祀,於是濟南的官員便奉旨蓋了將軍廟,自此香火鼎盛,該街也改稱為“將軍廟街”。

在將軍廟街的中端路北,是慈雲觀的門樓,看看裡面居民加蓋滿滿的小房,也就沒有進去看的興趣了,不過回家後搜了搜也就只有遺址沒有其他建築了。

慈雲觀

慈雲觀是一處道教廟宇,相傳為府城隍廟分院,由同一位道長主持,始建於清康熙年間。現為歷下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慈雲觀門樓十分漂亮,為硬山頂雙坡屋面,門樓為三開間,中間有一個石砌圓形拱門,拱門上嵌著一塊刻有“慈雲觀”三個字的石匾額。

過慈雲觀走到將軍廟街的西頭就是天主堂了,去的時候大門緊閉也無法進去參觀。

天主堂

因教堂奉無染原罪聖母為主保,所以全名為聖母無染原罪堂,百姓以地名稱為將軍廟天主教堂,也稱將軍廟街天主堂等。該教堂建築群由主教堂、小修道院、主教公署組成,現為濟南教區主教府,現駐神職人員有兩位,所轄信教群眾近千人。目前該教堂對外開放參觀,並舉辦相應的課堂教學。

作為濟南最早的天主教堂,教堂的建設可追溯到16世紀,幾經變遷才形成現在的規模。該建築群為濟南最早的近代建築藝術代表作,教堂融合中外,兼採南北,地域特徵明顯,體現了老濟南在殖民時期,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建築特點。其建設藝術,特別是內部壁畫精美,宗教氣氛濃郁,是濟南重要的宗教建築之一,被列為濟南第三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天主堂為將軍廟街曾經並列著的四座廟堂(自東至西依次為城隍廟、將軍廟、慈雲觀和天主堂)之一,也是目前整條街上保存最好的建築,因這幾處建築組合南臨將軍廟街,北止雙忠祠街,西起啟明街,東到西熨斗隅巷,成為老城內頗具規模的洋樓方陣,現在仍有許多老濟南人將這一帶稱為“洋樓街”。

奇特的是西式教堂的對面建了一中式的照壁

右轉就是啟明街,牆壁上標有泉水所處的院落,不過沿路我看到大部分的院落都關著大門,估計居民家誰也不喜歡天天都有大量的陌生人來打擾自己的生活。

啟喜泉

看著87號院開著 大門便走了進去

門樓上面的木雕

在院落的盡頭樹下就是啟喜泉

啟喜泉是2013年2月5日市政府正式下發的審批文件重新被被命名的30處無名泉,屬於井形泉

從87號出來,小街對面還是天主堂的房子

順著啟明街一直向北走,路上也很少見到一兩個行人,大門幾乎都緊閉著,走到雙中祠街的路口,在東北角就是雙忠泉

雙忠泉

雙忠泉泉、祠的命名均出自對明朝末年因抗清而在濟南罹難的山東巡撫宋學朱和歷城知縣韓承宣的紀念。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清兵入關,繞過北京直取濟南,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清軍兵臨濟南城下,十萬清軍用炮火和雲梯向城區猛攻。山東巡按宋學朱和歷城知縣韓承宣率領千餘名守軍和民眾拼死抵抗,消滅了清軍幾萬士兵。但終因寡不敵眾,孤立無援,在堅守了九個晝夜後,於第二年的正月初二日,濟南城被攻陷。宋學朱在城樓上戰死,韓承宣也同其他官員一起遇難。事後,為紀念宋、韓這兩位忠貞不屈的民族英雄,便建雙忠祠以祭奠。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鄉人在重修已傾圮的雙忠祠時,從地下掘出一泉。該泉泉水清澈,瑩潔甘美長流不息,遂名以祠命名之曰“雙忠泉”。山東督學趙申季作《雙忠泉記》,勒石於泉旁。

2005年4月2日,在歷時五年半的濟南新七十二名泉評選中,雙忠泉順利入選並位列濟南新七十二名泉的第二十四位。

從雙忠祠街向東走。兩邊分佈著居民住宅,路北可以看到雙忠祠的牌子,進入院子,裡面都是低矮的平房民居,詢問了住戶,這裡只是遺址了,雙忠祠早就毀掉了

不過在雙忠祠院子的角落裡發現了不匱泉,泉池上面被雜物覆蓋

不匱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