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八十一週年,回顧歷史中的發現

今天是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十一週年。

時間總是過的這麼快,當年還是積貧積弱的國家,現在變得可以和美國叫板。曾經的侵略者現在也很少在輿論中晃悠。

時間就是過的這麼快,在如今的國際社會中,動盪一直在發生,國家之間的衝突也一直沒有停止過,曾經通過鮮血換來的和平,現在是否還夠穩固。伴隨著各種衝突的發生,在現在的生活中,戰爭也未曾離我們遠去,即使是旁邊的小國,在不久的三十多年前,也嘗試侵略。不過所有的侵略都如八十多年前的這場戰爭一樣,被打了回去。

望著雨隨著風降落,悲傷的心情也是更加激勵奮鬥的情懷。

過去的戰爭何以發生,在前行的道路上為何總是遇到這麼多的困難,自辛亥革命以來,隨著數次北伐,國內戰爭,群雄逐鹿的局面漸漸瓦解,內憂不斷,外患接踵而來。

雖然,自工業革命以來,任何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都可以在軍力上獲得極大的提升,在和傳統的大帝國對戰中,也可以處於優勢地位,往往以少勝多。但是戰爭從來不是由戰役堆砌的,任何一場戰役的勝利只是一個有限的成果,如果這場戰役不是服務於大的戰略的,那麼想要通過這場戰役獲得戰略成果是不可能的。

當年的侵略是延江河而上,順勢展開,但遇山脈則不能夠獲得預期的成果。戰爭的有生力量對一個剛剛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來說還是很難一舉消滅的。

在這場關乎民族存亡的戰爭中,一個很有意思的是,無論是淞滬會戰,還是武漢會戰等一系列大的戰役,中國軍隊始終是和敵軍在打陣地戰,但是卻沒有出現歐洲在一戰中的陣地戰的拉鋸持續傷亡,而是一系列的會戰,最終是敵軍佔領的地方,但是中國軍隊的傷亡卻是語焉不詳,最重要的是沒有出現全殲的字眼。

正是這種非正規的陣地戰,使得戰場上可以出現數十次的會戰,並且在這些會戰後依然有能力再次組織會戰。

或者可以這樣說,當時的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和敵軍有差距,但是在戰爭的策略上,卻是採用節節抵抗,慢慢後撤的策略,也是為自己的有生力量保存了實力,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的敵軍遲遲不能夠沿江而上,突破最後的防線了。

固然整個世界的戰爭局勢和這有關,但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在自身。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實際的情況可能更是,多年的戰爭使得中國軍隊在裝備上受制於自身的工業水平,沒有大的發展,但是,多年的戰爭,也使得軍隊一直處於戰爭狀態,任何軍事訓練和演習都沒有真正的戰場能夠塑造軍人。

這也是為什麼,在五十年代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強大的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相抗衡。

世間的任何事,解決辦法總是比問題多,只要不放棄。

現在雖然面臨困境,但是隻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還是有機會的,發現優勢,而不是隻等已經知道的優勢發揮作用,這才是最重要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