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是更有利於選拔人才嗎?

用戶5279946341359


中國的高考是不可能改革成功的,對美國最有利的是全民學英語,放棄歷史和物理,現在是清北系和美國系把控中國教育,怎麼改革都是放棄化學,物理,或歷史,政治


法學政治專家


從強基計劃和3+1+2看應該是更有利於學校選拔自己想要的專業人才。

1.強基計劃學校考核佔比重15%,這說明不再一考定終身,選拔權部分交給了學校,預計這個比重可能逐步擴大。

2.強基計劃15%中的試卷是分專業考試的。學校的考試是根據學生專業報考,分專業考試的,這說明專業相關知識越來越重要。

3.3+2+1預計會和學校專業掛鉤,例如選歷史沒選物理的學生不能報考物理相關專業。這樣更有有利於因材施教,讓學生選擇自己擅長的專業,學校也能挑選專業優秀的人才。如果今後數學英語也能變成可選擇專業,將是偏科孩子的福音。

針對以上變化對家長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專業特長從小抓起。發現孩子愛好特長——學習特長班培養——結合強基計劃學校專業考試學習,參加相關競賽。就是從小就要開始準備。例如:如果想考清華網絡安全,從小學就要開始編程機器人等課程學習,到高中結合清華相關專業歷年學校考題針對訓練,參加綜合評價可能形成亮點的競賽。所以只能說家長的任務更重了,孩子更忙了。

2.培養孩子要更全面。強基計劃學校評分裡有一項綜合評價,有一項體育測評。這就要求在高考成績保證的基礎上,參加各種競賽,訓練體能,全面發展。預計各種球類班將獲得招生紅利。

針對高考改革最大的問題是如何保障公平公正。

15%的學校權重,學校自主出題,自主考試,誰去監督考試公平,誰來確保試題不外洩,批卷公平。這些問題還有待探索研究。


皓媽課堂


選撥人才是一個目的,但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就業。

高考中,能考上211,985的那些人,無論是考3+3還是考3+1+2,他們都會有能力考出好的分數,但這部分的人只佔整個高考考生中的20%不到,但剩餘的70%的考生是隻能上二本三本。但二本畢業之後不好找工作,或多數從事與專業不相關的工作,那麼上這個大學基本上就是為了得到一本畢業證了。

現在本科應屆畢業生想從事與專業相關的工作是非常難的,如果是二本畢業,更是難上加難。他們遇上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經理招人時,即使態度再誠懇,企業也會首選有相關工作經驗的人,當然,國企也有校招的,但主要在211高校內,二本就不要想了。那麼二本就不得不繼續考研了,也是另類的延緩就業。這就是經濟學上說的自願失業。

但另一面,不少企業招工難,很多中小企業的人力行政不是在人力資市場蹲點,就是在各大招聘網站增加崗位需求。但這些工作崗位的是需要一定的技能、技術、知識或經驗,而這些又是二本畢業生所不能提供的。特別是我們正處在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中,這給我們的產業結構帶來重大變化,以人工智能專業為例,能提供人工智能專業的專業真的不多。全國只有35所普通高校有“人工智能”本科專業,而且集中在一本重點院校。這就是經濟學上說的結構性失業。

這是二本畢業生錯嗎?不是的,二本畢業生也有不少的人才的,只是懷才不遇而已。但想改變的話,就需要讓更多二本院校能招到一些另類的學生,讓他們將來的成功來改變社會上的一些偏見。

所以高考才需要進行改革,改變一部分考試製度,讓一部分成績不好,但有些天賦的學生進入二本院校去,讓他們的天賦有機會應用到社會中去,改變現在的就業狀況。

現在不比以前,如果想經濟增長,科技是第一位,但這個科技是離不開教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