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單親、重組家庭對孩子帶來的挑戰,父母該如何抉擇?

近期,各大媒體曝光了多起由於父母的離婚而導致對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和身體傷害的新聞。

三月中旬,河南某地因為夫妻雙方離婚,兄妹兩遭到繼母打罵,最終導致兄妹兩流落街頭。

三月底,四川巴中一小男孩因為父母離婚,獨自一人生活在農村,因為孤獨而放火燒房子。

四月初,單親家庭的母親單獨把自己的14歲女兒送養給企業高管"未婚夫"鮑某某,導致14女兒遭到所謂的"養父"性侵。

每個人都有追求幸福婚姻的權利,不管是離婚還是再婚,這都是我們每個人的權利,我們暫且不去評論它的好壞。但對於孩子而言,他們無疑是整個離婚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

離婚、單親、重組家庭對孩子帶來的挑戰,父母該如何抉擇?

根據各省民政局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我國的離婚率連續15年上漲,僅是2019年,全國辦理離婚登記415.4萬對,同年,辦理結婚登記947.1對。2019年結婚登記與離婚登記比達到了40%,中國離婚人數已經達到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根據大數據分析,離婚率在不同教育程度的人群中是不同的,未受過教育的人群離婚率高於接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群。

除了因父母離婚而生活在單親家庭的孩子,還有相當數量的孩子自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單親家庭中,比如非婚生子女和留守兒童。根據2016年多部門聯合開展的農村留守兒童摸底排查工作統計認為,全國不滿16週歲、父母均外出務工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902萬人。

離婚、單親、重組家庭對孩子帶來的挑戰,父母該如何抉擇?

另外還有約3/4的離婚男性與2/3的離婚女性都會選擇再婚,組建重組家庭,大多數親生父母分居的孩子都會居住在重組家庭中一段時間。同時,又由於再婚的離婚率高於初婚離婚率,所以,父母再婚的青少年又會經歷第二次父母離異。此外,因為再婚後的離婚一般發生得比初婚要快,很多孩子在尚未適應繼父母時就會經歷第二次離婚家庭。

離婚、單親、重組家庭對孩子帶來的挑戰,父母該如何抉擇?

哪些孩子更難適應單親生活?

根據《教育心理學》上的科學研究顯示以下六種類型的孩子很難適應單親家庭的生活。

1,年幼兒童

2,男孩比女孩更困難

3,異性父母獲得監護權的兒童(男孩居多)

4,對環境變化很難適應或者有困難氣質的孩子

5,除直系親屬以外,沒有其他親戚朋友。

離婚、單親、重組家庭對孩子帶來的挑戰,父母該如何抉擇?

父母的離婚,會給孩子帶來什麼傷害?根據相關研究顯示,單親家庭容易對孩子造成的以下七大心理問題:

(1) 自閉

對年幼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面對父母離婚的心理準備,因而他們遭受的打擊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大人敏感、脆弱,他們還不具備自我調整心理的能力,一時還難以面對家庭破損的嚴酷現實,因而會感到無所適從、悶悶不樂。孩子也懂得比較,他們會拿自己的現在與過去比,拿自己與健全家庭的孩子比,自感不加別人家的孩子,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膽怯,缺乏自信,缺乏進取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這些孩子由於被父母所疏遠而產生抑鬱,不願與人接觸,對周圍的人常有戒備、厭煩的心理表現出神經過敏的症狀。他們總懷疑別人會在背後議論自己家庭的缺損和父母的離異,認為別人都瞧不起自己,不願向他人敞開自己的心扉,便自我封閉,不願外出活動,不願與人打交道,表現出孤獨、內向的性格特徵。


(二)自卑

面對家庭的突然破裂,孩子無法接受眼前的現實,無法適應無父或無母的環境。孩子的心理沒有成熟,他無法去體會父母們的生活,無法理解父母們的苦衷,幼小的心靈脆弱、敏感,沒有自我調適的能力,一旦受到衝擊,就會不知所措,無所適從。看到同伴們與父母嬉戲的時候,孩子最容易產生聯想。心中的悲傷、失落使得他們產生憂鬱和自卑的心理,同時孩子這時最敏感,面對同伴們和社會的關懷,他們會過於在意,甚至發生誤解,長而久之,他們將從人群之中脫離出來,進入自我封閉和孤獨的空間,從而導致性格交流的極大障礙,長此以往,他們就會產生心理疾病。


(三)自責

自責表現為對個人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從而自我責備、自我鄙視、自我輕蔑,將一切的不如意歸因於自己不好,對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懼傾向。單親家庭的子女有較為強烈的自卑感,他們感到自己不如別人,悲觀失望。由於對自己的評價偏低,因此他們把工作和學習的失敗歸因於自己的無能,產生不安、內疚、失望等消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導致自己的整個心理失去平衡。


(四)焦慮

單親家庭的孩子在他們父母親離婚的過程中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攻擊,學習到的是討價還價、相互敵視,因此,他們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信心,他們的監護人由於家庭缺失而引起情緒失調,極易把這種情緒帶到與孩子的交往中,孩子生活在提心吊膽中,要花大量的時間來應付家庭破碎後的家庭關係,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感到焦慮,缺乏安全感。


(5) 抑鬱

父母的分裂,必然帶來家庭的硝煙或冷戰,孩子長期生活在壓抑的空間,時時為父母的關係而擔憂,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成了父母洩憤的出氣筒,孩子成天處在恐懼和擔憂中,沒有安全感,害怕家庭戰爭隨時爆發。這樣長期的生活折磨很容易使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和敵對情緒,對同伴永遠保持距離,自我保護意識過強,敵對情緒很大,單親家庭的子女常常感到壓抑、鬱悶、煩躁,心理困擾無處排解,

由於壓抑太久,一旦爆發出來,能量也就越大,極易產生極端行為。這種傾向在女孩身上表現為想痛哭或離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則表現為攻擊行為。


(6) 妒忌

單親家庭的孩子,無論在物質上還是精神上,所能獲得的享受,一般來說不如健全家庭的孩子,而這些正是每個孩子所渴望的。由於健全家庭的孩子能得到的,單親家庭的孩子不容易得到,他們的心理就容易從最初的羨慕演變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們會表現出對父母一方特別依戀,希望能從父母一方獲得雙倍的回報,在物質享受上,如果他們不能正確對待這種差距,認為別人能得到的,自己也應該能夠擁有,就容易導致偷竊等犯罪行為的發生。


(7) 逆反

由於單親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為別的孩子奚落和欺負的對象。然而他們也渴望尊嚴,渴望被人欣賞,於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現出與眾不同,有時甚至喜歡"頂牛角,對著幹",以顯示自身的存在價值。

離婚、單親、重組家庭對孩子帶來的挑戰,父母該如何抉擇?

為了孩子,父母是否應該繼續勉強在一起?

假如一段不快樂、充滿衝突的婚姻所帶來的壓力和混輪已經損害到孩子的健康,而離婚能夠減少這種痛苦,那麼離婚或許是有利的。然而,假如離婚使得可利用的資源減少、風險因素加大且容易導致極端問題的出現,甚至使得兩個大家庭之間的矛盾隨著離婚後關於財產、撫養等等各種問題持續增加的話,那麼對孩子來說,最好的選擇就是繼續留在父母的這段不快樂的婚姻當中。當然,這些都只是教育科學家做的科學評估。

對父母而言,不管是維持爭吵不斷的婚姻,還是選擇離婚,都很難判斷究竟會發生些什麼。

可以確定的是,不管是繼續維持婚姻還是離婚,父母的婚姻衝突都會對孩子產生消極的影響

離婚、單親、重組家庭對孩子帶來的挑戰,父母該如何抉擇?


離婚後的家庭,如何教育孩子?

一:教育方法:

1.告訴孩子關於離異的事實,鼓勵孩子勇敢地面對現實。

2.給孩子安全感,不要把孩子做為報復對方的武器。

3.單親家庭中,母子(父子)要在相依中各自獨立。單親家庭中的兩代人之間往往在情感上過於親密,這是一種自然的情感聯盟,但過分的情感依賴容易產生負面效應。所以,讓孩子和自己都有獨立生活的心理意識和能力是單親家庭最明智的選擇。


二:單親家庭孩子的教育誤區

1,情感暗示過多

很多單親孩子的家長總是把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種種矛盾和問題都歸咎於家庭的不完整,向孩子傳遞單親家庭不正常的思想,使孩子也認為自己是不正常的。比如,一些家長經常說"孩子缺少父愛(或者母愛)很可憐"一類的話,在孩子的心靈罩上陰影。其實,父母親經常吵架的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也很大。父母不經常在身邊陪伴並不影響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要讓孩子理解單親家庭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


2,一味排斥對方

很多夫妻離異後,一方帶著孩子,就不願意讓對方與孩子接觸,有的甚至乾脆搬遷到對方找不到的地方,讓孩子看不到父親或母親。有的有意識地把對方貶得一無是處,向孩子灌輸敵對。比如"你爸爸沒有文化,像他那樣肯定沒什麼出息"之類的話,孩子聽得多了就會在心理上對另一方形成排斥,這是許多單親家庭孩子性格偏離正常軌道的一個重要原因。

3,過分溺愛孩子

溺愛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單親家長表現往往更明顯。他們總覺得夫妻離異了,很對不起孩子,因此,孩子有任何要求,無論精神上的還是物質上的,都無條件滿足。孩子總能得到滿足,他的抗挫折能力就無法得到鍛鍊,就容易形成孤僻、自傲、任性、自私等性格缺點。


以上部分內容引自《青少年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孩子的世界》


關注小麥媽媽,幫您成為更好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