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中國的驕傲,為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今卻瀕臨消失

它曾是中國的驕傲,為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今卻瀕臨消失

它曾是中國的驕傲,為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今卻瀕臨消失

一次在北京的一個小店裡,看到櫃檯上放著一個老舊的算盤,從那發黑的框架和算珠能夠看出來被用了好多年了。忽然一陣感懷,很想聽聽那種在計算的時候,噼裡啪啦的算珠聲。於是在這間小店裡買了不少的東西,本以為可以找回兒時那種清脆的感覺,卻沒想到,開店的老太太一把從櫃檯下面拽出了一個計算器,瞬間我就失落了。

算盤是我國古代發明的一種計算工具,在中國的文化中佔據了至關重要的地位。可以說算盤的出現,是中國文化的結晶,更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所在。因為它的使用非常廣泛,因此在古代的商店裡它總是被放在最顯眼、最醒目的位置上。由於它被古人賦予了招財進寶的文化含義,並且有著精打細算的鼎鼎大名。因此,它成了古代嫁妝中的六證之一,成為了人們祝福新人生活富足的陪嫁。

它曾是中國的驕傲,為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今卻瀕臨消失

算盤最早出現在公元前600多年,歷史非常悠久。在當時,古人將算珠組合起來放置於框架之內,用以方便計算,當時被人們稱為算板。與算盤同時出現的工具還有一種是算籌,就是在小木棍上刻上刻度,用以輔助計算,由於算籌的使用不如算盤方便,因此在後來就逐漸被淘汰掉了,只剩下了算盤。

中國使用算盤的歷史是非常的悠久的,到了唐宋時期開始盛行。在《清明上河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其中所畫的趙太丞家的櫃檯上就擺放著一個算盤。算盤的四周是圍框,中間用一個橫樑將上下隔離開來,橫樑上面放置算珠兩個,每個算珠代表五。下面放置算珠五個,每個算珠代表一。運算時以手指播打,輔以口訣進行計算。

它曾是中國的驕傲,為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今卻瀕臨消失

我們能看到算盤最早的記載,是在東漢時期的著作《數術記遺》。作者徐越在其中有一句話:珠算控制四時,經緯三才。到了明代和清代以後,算盤的使用更是到了巔峰。已經不單是作為一種計算的工具了,算盤的製作不僅更加的精巧奇妙,更是成為達官貴人,皇室貴族隨身攜帶的物品之一。算盤已經從單一的計算工具變成了一種兼具計算與藝術品的結合。

能工巧匠們所設計的算盤不僅更加的美觀,甚至設計出了能夠戴在手指上的戒指算盤。而為了能夠滿足計算的需要,清朝更是設計出了一種1512個算珠,共計九層的巨型木質算盤。這種巨型算盤不僅能夠提供計算,還帶有種種賬目彙總的功能,已經有了現代計算機所具有的概念。

它曾是中國的驕傲,為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今卻瀕臨消失


尤其是很多江湖俠客更是腦洞大開,將算盤製作成了一種奇門兵器,有銅算盤、鐵算盤、銀算盤、金算盤等。這種兵器端的事陰人的利器,不知道的人誰會想到算盤珠子還能利用機關發射出去,瞬間取人性命。

而算盤對於新中國的建立,更是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新中國剛剛成立的時候,為了在冷戰中保證國家的安全,毛澤東下令全力研發“兩彈一星”。但是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在科技上還是比較落後,唯一的一臺計算機根本不堪負荷。但是困難並沒有讓我們退卻,硬是用算盤打出了蘑菇彈的數據。兩彈一星的元勳鄧稼先在自己的日記裡寫道:“用計算機模擬爆炸的過程,但是所謂的計算機,只不過是一些電子、手搖計算器再加上算盤而已。”

它曾是中國的驕傲,為中國做出過巨大貢獻,而今卻瀕臨消失

​還記得年幼的時候,學校裡要求每個孩子都要準備一個算盤,每天都要背誦那些複雜的珠算口訣,練習那些能讓人手指抽筋的珠算指法。然而,在如今電腦技術的應用下,算盤這種傳統的計算用品卻日漸消亡。

也許再過幾年,算盤將徹底地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我們再也聽不到那清脆的噼裡啪啦的聲音,再也聽不到那抑揚頓挫的珠算口訣了,不得不說,算盤的逐漸消失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