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丨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疾病「中風」,背後的原因竟是心臟在作祟

中風,在現代醫學中被稱為腦卒中,是一種急性腦血管疾病,一般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

在2016年的卒中流行病學分析中顯示,卒中位居全球致死性病因的第二位,僅次於缺血性心臟病,總死亡人數達到550萬,其中男女卒中死亡患者人數分別為290萬及260萬人。且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高的特點,對患者的健康和日常生活產生極大的危害。

科普丨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疾病「中風」,背後的原因竟是心臟在作祟

房顫與卒中有什麼關係

卒中的危險因素有很多種,如常見的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還有飲酒、肥胖、家族遺傳等等,這些常見心腦血管因素。但是還有一種因素由於它藏的很深,不容易被發現,很容易被忽視,那就是 “21世紀的心血管流行病”——房顫。

根據臨床統計,一般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比非房顫患者要增加5倍,全因死亡率增加1倍。房顫患者的卒中風險隨著年齡增加而增加,在40-50歲人群中患病率小於0.5%,但是到80歲時患病率則達到5%-15%,且男性比女性更為常見。

什麼是房顫

當人們發生房顫時,心房會無規律顫動,不能正常收縮舒張,最終導致覺心跳不整齊,毫無規律。房顫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房顫總患病率為0.77%,近年對世界房顫流行病的調查研究顯示,世界房顫患病率為3%。心衰、心肌病、高血壓、高齡、肥胖等均是發生房顫的危險因素。

房顫的危害有很多種,其中對個人與家庭最大的一個危害是腦卒中。房顫患者發生腦卒中風險較常人增加5倍,發生痴呆和死亡的風險增加2倍,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給個人、家庭、社會造成巨大經濟負擔。

科普丨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疾病「中風」,背後的原因竟是心臟在作祟

房顫可以治療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房顫也成為可治、可控的疾病,同時房顫的治療強調長期綜合管理,一般從抗凝治療、控制心室率、轉復房顫心律這三方面入手,幫助患者,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抗凝治療

房顫的抗凝治療目的是為了降低患者發栓塞,尤其是腦卒中的風險,一般醫生會用國際通用的CHA2DS2-VASc積分來指導患者的抗凝治療,儘可能降低患者的卒中風險。主要藥物包括華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藥如達比加群酯、利伐沙班等,但不包括阿司匹林。

控制心室率

控制心室率,是臨床的專有名詞,用大白話解釋就是,讓病人減少房顫發生的次數或者房顫發作時的強度減弱。這個治療方法的主要目的是預防心跳突然過快對心臟產生的損傷,同時也可以減少血栓栓塞的機會。主要通過藥物控制心室率,常見藥物有:倍他樂克、洋地黃、胺碘酮等。

科普丨死亡率排名第二的疾病「中風」,背後的原因竟是心臟在作祟

維持竇性心律

目前認為將患者心律轉復為竇性心律是治療房顫的根本之法,是主流的治療方法,通常有藥物轉復和導管消融治療這兩大類。

常用的藥物包括胺碘酮、普羅帕酮、索他洛爾等,但長期服用可能導致部分患者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肺間質纖維化、心動過緩等情況。對症狀明顯,但是藥物治療效果欠佳的部分房顫患者,導管消融治療也是不錯的選擇。

日常心律管理

對房顫這種早期症狀不明顯的疾病,早預防、早發現是其預防的重要方式。心律管理是預防房顫的重要措施。隨著科技的進步,AI的出現,心電監測手段有了新的方式,那就是家庭心電監測。家庭心電監測可以自查、監測、記錄、分析,可以及時發現心律的異常變化,從而提示大家關注自己的心律情況。做到及時就醫,早發現,早治療,減少疾病的危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