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江西武功山的草甸非常遼闊,天空非常的澄澈,雲朵非常的輕柔。風景優美,歷史更是悠久。如果細細探討江西武功山千年歲月,你會發現,這片看起來風輕雲淡的“雲中草原 戶外天堂”,其實被時光長河掩蓋了太多歲月故事。

就如石鼓寺、紫極宮、白鶴觀、千年江南古祭壇群,觸摸它們,千年前記憶就此被喚醒!


石鼓寺,乾隆下江南時賜名


石鼓寺這個名字,許多來過武功山的人想必很熟悉,但對於沒來過江西武功山的人而言,就有些陌生!石鼓寺原名石鼓庵,亦稱佛祖庵,座落在萍鄉武功山主峰白鶴峰山腳下,原庵史建於元延佑年間(1314年-1320年),距今已有700年曆史。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來到武功山下塌佛祖庵,忽聞山下溪水分外悅耳,循聲尋去,乃是急湍溪水撞擊一鼓形巨石所發出的聲音。乾隆用木棍擊石三下,發出震耳鼓聲三響,武功山金頂剎時祥雲朵朵佛光燦爛。乾隆大喜,曰:“石能為鼓,世所罕見”。遂賜名為“石鼓寺”。後來古廟損毀,現在我們看到是2003年重建的,佔地30畝,包括大雄寶殿、鐘鼓樓、廂房等建築,廟裡供奉的是佛教的西方三聖: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紫極宮,有著諸多故事


紫極宮和山下的石鼓寺、山頂的白鶴觀並稱為江西武功山的三大寺廟,最早建於元朝至元五年(也就是公元1339年),是一個叫做俞東明的遊方僧人化緣建設的,不過古建築已經不存在了,現在我們看到的是2005年重建的,這座廟佔地1200平方米,供奉的是慈航道人(也就是佛教的觀音菩薩)、許遜許真君和武功山王爺,一個是佛家的神仙、兩個是道家的神仙,在這裡和諧共處於一個廟裡,共同接受信徒的供奉,可見江西武功山是一座佛道合流、大氣包容的山。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白鶴觀,前世今生


白鶴觀,江西武功山主峰金頂又被喚作白鶴峰,得名於白鶴真人在此修煉成仙,擠土成坪的傳說。白鶴觀最初叫茅庵,始建於唐代神龍元年(705年),53年後遷至白鶴峰。明朝時,已成為山南山北200餘所庵、堂、院、觀中最為有名的道場。山門上的“白鶴峰”三個字是明朝安福的著名文人吳雲寫的,山門兩側的對聯“萬里雲山齊到眼,九霄日月可摩肩”為對劉存一所寫。他是萍鄉人,清朝光緒年間的舉人,後來做過吉水知縣、吉安知府,民國的時候做過江西省民政廳廳長和江西省的代省長,也算是歷經兩朝的江西名人。這幅對聯眼界闊大、境界非凡,充分體現了武功山的天地之大美和無與倫比的浩瀚氣勢。白鶴觀幾經損毀、幾經修復,唯一保留下來的便是白鶴觀的山門,眼前的看到的這棟建築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當地的群眾修復的。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何應葛說經過20多年的努力,何應葛及同伴尋訪不下百位武功山周圍老人,翻閱包括《袁州府志》、《萍鄉縣誌》、《昭萍志略》、《安福縣誌》等資料文獻,終於挖掘出了關於白鶴觀的一段歷史。康熙六十年(1721年),這座保存至今的山門修建。據有關資料記載,從清康熙六十年至民國三十五年(1946)的200多年內,白鶴觀便經歷了6次重修。清道光二十年(1840),劉鑑泰接任住持。劉鑑泰仙逝後,其長子劉騰瑞接任住持,後傳位於長子劉庚林。這劉氏祖孫三代住持白鶴觀的112年,聲名遠播,留下了一段“保衛”白鶴觀的佳話。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千年古祭壇,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古祭壇始建於1700年前,共四座,四座千年古祭壇,分別叫做:葛仙壇、衝應壇、求嗣壇和汪仙壇。這是萍鄉武功山最富特色的人文絕景之一,它們都是石頭壘砌成的無樑殿,最早的是三國東吳時期建成的,距今已經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被譽為研究江南古代祭祀文化的“活化石”。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祭壇的功能—祭壇是用來做什麼的呢?粗略的說,它們有三大功能:一是作為道家修煉者的煉丹基地;二是古代老百姓祭天祈福的地方;三是作為求子的地方,希望武功山的神仙保佑,讓他們能生出兒女,延續香火。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遊冬日江西武功山,品千年歲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