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劉臺是怎樣的一個官員?

笑看人生222222222222


隆慶六年,明穆宗駕崩,年僅九歲的朱翊鈞即位,是為明神宗,年號萬曆。但他已經是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了,此時國家吏治敗壞、內閣傾軋、國庫空虛,實在是到了帝國危機的邊緣。此時,萬曆重用張居正進行改革,實行考成法、一條鞭法等制度,使國家逐漸出現了中興之勢。但就在改革剛剛初見成效的時候,一支冷箭從背後射向了張居正,導致朝野震動,對當時的改革也造成了很大影響,而射出這支冷箭的人正是遼東巡按劉臺。那麼劉臺是何許人也呢?

劉臺其人

劉臺生於何年不詳,但他是在隆慶五年中的進士,那一年的主考官恰好是張居正,所以說劉臺實際上是張居正的學生。在古代,師生關係還是很重要的,也是官場上很看重的一層關係,學生往往以老師為考上,老師也多以學生為臂助。但是,張居正的學生很多,但劉臺有點特殊,為啥呢?因為劉臺中了進士後,安排的官職是江陵縣縣令,這地方恰好是張居正的老家。張居正雖然在京城為官,但他的父親張文明卻在老家居住。所以,劉臺和張居正就這麼搭上了線,劉臺可以奉迎,張居正也認為劉臺是個可造之材,所以劉臺官路順暢,很快就從九品升到了七品,做了遼東巡按。

問題恰恰就出在了劉臺任遼東巡按任上。萬曆二年的時候,遼東名將李成梁與蒙古人打了一個大勝仗,史稱遼東大捷,劉臺就趕緊上書奏報戰功。本來這是一件好事吧,可到了張居正那裡壞了。壞在哪裡呢?原來,劉臺的職務是遼東巡按,而不是巡撫,按照規定,巡撫才可以過問軍事,而巡按只能監察地方行政官員,是沒有權力過問軍事的,所以說白了,劉臺這道奏章就有點越權了。於是,張居正上書小皇帝萬曆,要求皇帝對劉臺進行了眼裡斥責,這讓劉臺心裡很不舒服,也很沒有面子。

到了萬曆四年,劉臺突然上書彈劾張居正,歷數張居正六大罪狀,要求處理張居正。具體彈劾的內容就不說了,主要是攻擊張居正的改革新政,順便攻擊了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收受賄賂的事情。為此,張居正向萬曆上書請求辭職,並且伏地痛哭不起。萬曆只好走下御座拉他,再三勸慰,張居正答應回到崗位上,但卻不幹活。後來,萬曆的母親李太后出面,當著張居正的面訓斥了萬曆皇帝,說“你看張先生為國家操心,卻蒙受了不白之冤,你身為皇帝卻不能讓替張先生撐腰,這才讓先生寒心了啊。”話說到這個地步,張居正才重新回到內閣執掌政事。最後劉臺被削去官職,降為平民。

到此為止,劉臺彈劾張居正一案告一段落。

接下來,我們有幾個問題要搞明白,第一,劉臺越權上書,張居正為何處理的如此嚴厲?第二,劉臺為何上書彈劾自己的老師張居正?第三,面對一個七品小官的彈劾,張居正為何反應如此激烈?

第一,劉臺越權上書,張居正為何處理的如此嚴厲?

其實,劉臺作為遼東巡按上書奏報遼東大捷,雖然的確是有一點越權的意思,但並不嚴重,如果放在別人身上,可能也就警告一下算了,甚至一笑了之也不無可能。但劉臺的身份和上書的時機實在太差,所以張居正才會對此大做文章。

劉臺是張居正的學生,自然就算是張居正一邊的人。當時前任內閣首輔高拱剛剛下臺,時任遼東巡撫的張學顏恰好是高拱的得意門生,這樣一來事情就變味了。不管他們願不願意,遼東巡撫張學顏和遼東巡按劉臺實際上已經成了兩個勢力的代言人,所以這倆人彼此是有矛盾的,此時劉臺越權上書,就不僅僅是讓張學顏不高興了,而是讓朝中所有高拱的遺留勢力不高興。如果張居正對此聽之任之,則會被解讀為縱容自己的勢力欺壓高拱的勢力,就成了黨派之爭,這是張居正不願意看到的。所以,張居正上書皇帝,要求萬曆嚴厲斥責劉臺,就是要表明自己的態度,把這件事的影響壓縮在劉臺和張學顏之間,避免事態擴大化。同時,張居正可能也有藉機整頓官場秩序的意思在裡面,你看我自己的學生越權我都要斥責,其他人就不大敢再幹越權的事情了吧?

可是顯然劉臺並沒有理解到這一層,他對張居正的做法有很大意見。

第二,劉臺為何上書彈劾自己的老師?

作為學生,上書彈劾自己的老師是一件很大的事,明朝開國二百多年來還從未出現過,那麼劉臺是腦子突然抽風了嗎?並不是,劉臺這麼做有三個心態上的原因。

一是委屈。本來自己上書奏報遼東大捷,是給老師爭臉的,可是結果不僅沒遭到表揚不說,還被皇帝劈頭蓋臉的訓斥了一頓,太丟人了。從歷史記錄來看,劉臺並不是一個心胸廣闊的人,因此此事,劉臺對張居正實際上已經心懷怨恨。

二是害怕。本以為自己是張居正的心腹親信,卻因為一點小事被訓斥,事後張居正也沒給他個解釋。所以,劉臺心底裡認為,張居正這麼做其實是一個信號,代表著老師不再信任他了。此時,又出了一件事,就是當時的御史傅應禎上疏皇帝彈劾張居正,說他的改革搞的名不聊生,官員人人自危等等,張居正反過來要求皇帝徹查以傅應禎為首的反改革的小團體。也是巧了,劉臺和傅應禎正是一對好基友,所以當劉臺聽到這個消息後,以為張居正肯定也會將自己打成傅應禎一派,於是乎就先下手為強,上書彈劾張居正。

三是心存僥倖。官場難混,古今一理。劉臺為人如何先不說,但此人的確很有才幹,歷任數職,工作都幹得十分出色,否則也不會升到遼東巡按的職位。但是,在官場上要想平步青雲,僅靠才幹是不行的。像劉臺這種一沒有背景,二沒有靠山,要想在明朝官場中混的好其實還是挺難的,老老實實當官可能要經過好多年才能夠得到提拔,也可能一輩子都是一個小官。不甘心的劉臺就會想辦法讓自己在眾官之中脫穎而出,而彈劾張居正就是一步險招。事實上,劉臺的判斷也沒有錯,只是早了六年,沒熬到張居正倒臺的時候。雖然死後被平反,但人已經死了,有啥用呢?

第三,面對一個七品小官的彈劾,張居正為何反應如此激烈?

張居正大刀闊斧的搞改革,免不了得罪很多人,每天上書彈劾他的人不計其數,估計張居正已經司空見慣了,要是一被人彈劾就痛哭流涕,請求辭官,那萬曆和李太后也早就失去耐心了。可為什麼劉臺一彈劾,張居正就要辭官,而且態度異常堅決,鬧到太后那裡才作罷呢?

一是因為學生彈劾老師。

我們前面說了,劉臺是張居正的學生,而學生彈劾老師是明朝二百多年曆史上絕無僅有的事情,所以劉臺彈劾張居正的奏章一上,頓時朝野震動,滿朝文武都等著看張居正的笑話。這對張居正的壓力是很大的,正如劉臺在奏章裡寫的那樣,

在朝臣工,莫不憤嘆,而無敢為陛下明言者,積威之劫也。臣舉進士,居正為總裁。臣任部曹,居正薦改御史。臣受居正恩亦厚矣,而今敢訟言攻之者,君臣誼重,則私恩有不得而顧也。願陛下察臣愚悃,抑損相權,毋俾僨事誤國,臣死且不朽。

你看,連你的學生都彈劾你,可見你的改革乃是“苛政”,你有多麼不受人待見。在這種情況下,張居正必須做出表態,不得不到萬曆面前伏地痛哭,請求辭職。

二是因為擔心自己位高權重受到猜忌。此時的張居正是內閣首輔,又是唯一活著的先帝託孤大臣,由於改革的需要,朝中權政他一個人全部把持。雖然從史實來看,他對老朱家還是很忠心的,既不弄權,也沒弄錢,但皇帝和太后的心思他摸不透啊,誰知道自己會不會是下一個高拱?所以,張居正藉此機會試探一下皇帝的內心,看對自己是不是還信任有加。僅僅是皇帝信任還不行,因為皇帝年幼,親政的實際上是李太后,所以必須要李太后給個態度,張居正才能放心。所以,這事也就越鬧越大,直到李太后發聲為他撐腰,張居正才就此作罷。

在《明史﹒劉臺傳》中,描述的劉臺是一個忠臣,張居正是一個奸臣,但別忘了,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因為張居正後來被定為大奸臣,所以劉臺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大忠臣。但我們今天回過頭來看歷史,應該對這件事情有一個可觀的分析。

順便說一個有意思的巧合,劉臺後來多次被貶,在廣西潯州飲酒後暴斃,同一天張居正去世。


林長風


以下都是本人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周全的方面還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

在我看來劉臺案就是一部小人物的創業史,只不過最後以失敗告終,其原因是手段太卑劣了些。

下面先介紹以下主要人物。男一號:劉臺。男二號:張居正。大家肯定會說:你是不是寫反了?下面聽我慢慢說來。

劉臺,字子畏,湖廣興國州(今黃石市陽新縣)人,出生於四川巴縣,隆慶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萬曆初年,任遼東巡按御史(一個只有七品的官,但是是個御史這在明代可是一個非常有前途的官職,因為升遷速度快而且正好還是在遼東)。

從劉臺的履歷來看呢,他是隆慶五年的進士,那一年的主考官就是張居正,因而對於劉臺來說張居正就是他的老師。在這裡要先說一下這個“門生故吏”是啥意思。意思是:指學生和老部下。這個對明代的官場影響意義深遠。這個詞出自於《後漢書·袁紹傳》:“袁氏樹恩四世,門生故吏遍於天下,若收豪傑以聚徒眾,英雄因之而起,則山東非公之有也。” 故吏指的是過去的吏屬。所以在那個年代對於出自哪個師門來自誰的門下,這個對自已以後的升遷真的很重要。而且古人還講: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啊!所以,張居正這個老師在劉臺這個學生心裡的分量可不是一般的重啊!

在面對自己老師張居正在朝廷地位的一步步上升,劉臺也是想盡辦法去巴結張居正,當然他不會主動去迎合張居正,而是從張居正的家人入手,張居正的老家在湖北江陵,當時劉臺正好江陵做官,於是想盡辦法去和張居正的父親走關係,去討好張居正的父親,這樣一來二去張父自然就會替劉臺說好話,每次和張居正寫信都會說幾句讚揚劉臺的話,於是就引起了張居正的注意。張居正看到劉臺這麼能幹,在加上本來也是自己的學生,自然就提拔他到京城為官,隨後又提拔他為監察御史,巡按遼東,張居正是想讓劉臺去遼東歷練歷練,為以後的升遷做好準備打下基礎。也正是這個遼東巡按御史,差點在萬曆中興初期就斷送了為明朝續命的張居正改革。

正所謂無巧不成書,故事就這樣開始了。劉臺一開始去巴結張居正自然是希望能夠得到張居正的重視,讓自己在仕途上有一個好的前程,這是通過耍點小聰明和投機取巧的方式來得到張居正的信任和賞識。此時的他應該來說目的是達到了,得到張居正的重用,自己的官職也升上去了。

然而,政治永遠不是看似是非曲直、黑白分明的。劉臺去遼東當巡按御史和他搭班子的是遼東巡撫張學顏,這個人是高拱的門生。(這就是有門生故吏就會慢慢形成朋黨,以至於明朝後期的東林黨人就是這樣慢慢開始的。)當時的人都知道張居正是聯合了馮保趕走了高拱才當了首輔的位置,因而都風言高拱和張居正的不合。在劉臺看來,張居正派他去當遼東巡按並不是要歷練歷練這麼簡單的,更深層次的意思就是要把張學顏這個高拱的門生給拉下去。正因為如此,劉臺去了遼東就經常和遼東巡撫張學顏搞摩擦,弄到最後就搞出了劉臺越權上報的事情,遭到張居正的斥責。

面對張居正的斥責,劉臺內心是焦慮的,他認為張居正斥責的目的就是為了拉攏張學顏,從而丟棄他這顆卒子。再加上傅應禎的事件發生,讓劉臺更加認為自己已經被張居正所拋棄,張居正隨時都有可能向自己下手。因此,劉臺想著應該先下手為強,爭取主動權,在政治上成為反張勢力的一員。因而這個彈劾的奏章就是自己向反張勢力靠攏的投名狀。

萬曆四年正月,一封奏疏從遼東遞到了年幼的萬曆皇帝面前,這是遼東巡按劉臺的摺子,摺子的內容就是彈劾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彈劾的奏章列舉了張居正的六大罪狀:

一、張居正“欺世盜名”,彈劾張居正打著祖宗成法的口號,乾的卻是違背祖宗成法的事情。

二、張居正改變了監察系統的作用,張居正用考成法,偷樑換柱,六部向六科負責,六科向內閣負責,這樣監察系統獨立性就不存在。

三、張居正結黨營私,幹部任用都是由一定的程序,張居正任人唯親,不遵守幹部任用程序。

四、張居正擅權自用,以內閣駕馭行政和監察系統,自己以宰相自居。

五、張居正苛政猛於虎,為了賦稅,向各地官員下死命令收繳賦稅,百姓民不聊生。

六、張居正生活腐化,貪汙腐敗。自從張居正當了首輔後,張家是富賈荊楚。

這封奏章在當時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在當時的朝局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這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地區的巡按彈劾了當朝的首輔,更深一層次的是張居正是劉臺的“老師”,也就是劉臺考進士時的主考官,這可是大明朝以來第一起學生告老師的罪狀。這逼得張居正提交辭職報告,辭去首輔的職務。

更加嚴重的是,門生反水彈劾座師這種事在整個明代歷史中都是相當罕見的,所以說劉臺此舉是想通過自己來製造出蝴蝶效應。張居正的所作所為連他的門生都看不下去了,那些反對張居正改革的勢力還不趕緊群起而攻之。如果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皇帝為了證明自己的孝和不庸懦,必然下重手處理張居正。一旦如此,張居正改革也就被葬送了。

對於這些,張居正自然十分清楚,於是在朝堂上他堅決的“因辭政,伏地泣不肯起”,皇帝撫慰半天他都不肯起來,最後沒有辦法“降御座手掖之,慰留再三”之後,張居正才勉強答應繼續擔任內閣首輔。

張居正雖然答應繼續擔任首輔,但卻避居家中不肯處理政務。萬曆皇帝朱翊鈞沒有辦法,只得派人去請,並令錦衣衛將劉臺逮入詔獄。這樣,張居正才又開始正常辦公。

皇帝朱翊鈞為了給張居正出氣,不僅將劉臺廷杖一百,還直接將其削職為民。但是張居正還沒有消氣,恰巧此時跟劉臺不和的遼東巡撫張學顏被提拔為戶部尚書,他又告發了劉臺還有其它的不法之事,張居正乘機指使門下御史彈劾劉臺,劉臺被判謫戍廣西潯州。劉臺的父親劉震龍和弟弟劉國也收到了牽連。劉臺到達戍所後不久,就暴斃而亡。

以上就是劉臺案的來龍去脈。誰能想到,一場大捷差點葬送了張居正改革。幸虧當時是張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於挽救統治危機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張居正,並且劉臺違制在先的情況下還要反咬張居正一口的行為也為人不齒,所以才沒有對張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響。細究劉臺上疏彈劾張居正的原因呢有兩個:

其一:遼東大捷劉臺越權奏捷,被張居正訓斥一番。萬曆三年,蒙古部落糾結幾個勢力共兩萬餘人侵犯遼東一帶,而此時的遼東巡撫張學顏和總兵李成梁指揮明軍列陣迎敵,大敗蒙古部落軍隊,取得了遼東大捷。這是張居正改革以來的最大一次大捷。這本來是一件好事情,按慣例捷報由巡撫寫奏章報給朝廷,然後朝廷會依軍功依次進行嘉獎。然而當時的遼東巡按劉臺卻先於巡撫寫了一道奏捷報到內閣。當時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一看對此大為惱火,原因是劉臺的身份是遼東巡按,只能管行政系統的事情,沒有權力過問軍事方面的事情,他寫的這封奏捷顯然就已經是越權了。假如張居正默認劉臺的這一行為,那就是默許了劉臺可以干涉遼東軍事上的事情,這樣就會造成當時遼東巡撫張學顏和劉臺之間的矛盾,而張學顏是高拱的門生,這樣對外界造成的更深次的影響就是張居正容不下高拱勢力。這樣對遼東的局面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當張居正看到劉臺上疏的奏捷,就把劉臺狠狠訓斥了一番,讓劉臺覺得張居正對他有意見。

其二:御史傅應禎對張居正改革大為不滿屢次彈劾張居正,引起張居正不滿,上疏皇帝要求徹查以傅應禎為首的反改革的小團體。自張居正當上內閣首輔後,他就看到明朝政府在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弊端,因而下決心要進行改革,推行萬曆新政。然而,一切的改革過程總是曲折和充滿各種阻礙勢力的。當時的御史傅應禎就對張居正推行的萬曆新政極為不滿,屢次上疏皇帝彈劾張居正,說他的改革搞的名不聊生,官員人人自危等等,時間久了也引起了張居正的不滿,他上疏皇帝要求徹查以傅應禎為首的反改革的小團體。而當時的劉臺和傅應禎兩人私交很好,當劉臺聽到要徹查的消息後,內心自然想的是張居正肯定也會將自己打成傅應禎一派,到時候罷官免職也是不可避免的。於是乎就先下手為強,先一封彈劾奏疏上報朝廷,彈劾張居正。

但是,在思索劉臺案的細節時,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惑著我:被張居正看好的劉臺肯定不是個愚笨之人,他自然能明白張居正派他去遼東當巡按的用意,並且身為御史,劉臺肯定也熟知大明的各種規章制度,所以劉臺不可能不知道違制奏捷給自己和張居正帶來的危害,既然如此劉臺為何要犯下“違制奏捷”這種低級錯誤?

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據此做出一個大膽的推測:劉臺被反對張居正改革的那些勢力給策反了,他們想借助劉臺試探朝中中立大臣的態度,一旦這些大臣上疏彈劾張居正,他們就將跟著群起而攻之,這樣他們就能廢掉張居正改革。如果朝中大臣對此毫無反應,他們就默認張居正處置劉臺,平息事態,然後再尋找機會。而他們要打動劉臺也不難,張居正倒臺後,劉臺就是大義滅親揭露張居正真面目的大英雄,那樣劉臺的官位就能獲得飛速提升。或許,劉臺在奏捷的同時就已經準備好了彈劾張居正的這份奏疏呢?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像劉臺這種小人物一沒有背景,二沒有靠山,要想在明朝官場中混的好其實還是挺難的,老老實實當官可能要經過好多年才能夠得到提拔,也可能一輩子都是一個小官。那麼不甘心的人就會想辦法讓自己在眾官之中脫穎而出,這也是為什麼他一開始要想法設法去巴結張居正的原因,只有通過非正常手段才能夠讓自己快速得到升遷,才能靠的上有權勢的人,官運自然也就順暢。而一旦感到自己在官場被拋棄了,假如不想辦法去改變,那麼基本上就一輩子都有可能在貶謫的路上度過。因而,他也認識到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只有儘快加入到反對勢力中才能獲得更大的政治資本。可惜劉臺不走運,自己沒有捱到張居正死後翻身的日子,要不然等到張居正死後,按萬曆皇帝對張居正秋後算賬的態勢,他也肯定能得到重用。只是他一步錯步步錯吧!


胖五說


中國古代是一個禮法社會,一般不會發生學生告老師的事情。但是在明朝後期,卻發生了這樣一件奇聞,學生竟然告起了萬曆首輔張居正。逼的張居正向皇帝遞辭呈,準備辭官回家,要不是皇帝和太后的挽留,張居正的改革大計只能是無疾而終了,他本人也只有“告老還鄉”。那麼是誰有這麼大本事,讓堂堂的首輔大人如此這般呢?

說起來,這個人還是張居正的學生——劉臺。兩個人的關係起初都還不錯,主要是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的牽線。要知道張居正在當宰相之前,家裡也就基本上是一個小康狀態,可是等張居正當了首輔大人之後,張家早已是富貴荊襄。對於張家的富貴,劉臺是出了大力氣的。他起初是江陵的地方官,張居正雖然是自己的老師,可是遠在千里。但是張老師的父親卻近在眼前,於是他將江陵的土裡圈了了一大片,然後以白菜價賣給了張文明。這一來二去,張文明在給兒子張居正的信中說了很多劉臺的好話。

於是張居正看到劉臺的表現還是不錯,過了一段時間,就把他提拔到了遼東當巡按御史。此時,作為學生的劉臺也十分高興,原來張老師還是記得我的。對張居正也十分的感激,準備到了遼東大幹一番,一定要對得起張老師的提拔。可能是上臺被劉臺感動了,果然沒過多久,遼東大捷。劉臺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消息,這是大好事啊,一定要報給張老師,讓他好好高興一下。於是馬上寫了奏章,準備快馬送京城。這是旁邊的人說:“大人,是不是斟酌一下,這個奏摺好像我們不能上樣!”高興的劉臺壓根沒有把這當回事:“我這是報好消息,不礙事。”

遼東大捷的捷豹傳到京城後,臣民和皇帝都很高興,但是有一個人不高興。一個劉臺最希望高興的張老師,此刻陰沉著臉向皇帝上奏:“皇上,封疆大吏在外做事,不容掣肘。”皇帝陛下此時只有十三歲,隨意張老師的意思就是皇帝的意思,於是準備等待張老師寫信誇獎一番的劉臺不僅沒等來,反而等來了皇帝聖旨的一頓申飭。這讓劉臺的心靈受到了嚴重的打擊,“我這不久好好的報個捷嗎?有什麼錯?張老師竟然如此對待我。等著吧張老師,我一定會做一件石破天驚的事情,證明我自己的。”

這件石破天驚的事情不是踏實肯幹,而是上表彈劾張居正。這一下,大明王朝掀起了軒然大波,一時間輿論直指劉臺和張居正。張居正此時悲憤到了極點。“大明王朝開國兩百餘年,從來沒有發生過這樣的醜聞。就連人所共知的大奸臣嚴嵩,還沒有發生過這樣的醜聞。難道我張居正連嚴嵩都不如嗎?”張居正找到了萬曆:“皇上,前面是因為報捷的緣故,劉臺對臣懷恨在心,故而有今日之故。不過我朝開國兩百餘年,從未有學生彈劾老師,請允許臣告老還鄉。”

萬曆看到張老師這般,只能親自下去將他扶起:“先生不必如此,朕一定狠狠的責罰劉臺,還請先生留下輔佐我大明江山社稷。”萬曆有激動的說道:“先生的功過,別人說了都不算,只有朕說了算,不要輕信別人。”張居正還是懇求回家,萬曆還是不許,如此三番兩次,張居正只有出來繼續工作。對於劉臺,萬曆是不會客氣的,打他一百廷杖,並且永世不得為官。但劉臺畢竟是張居正的學生,張居正畢竟是張居正,向萬曆求了幾次情。終於劉臺免了這一百挺杖,然後削職為民。

劉臺案畢竟是明朝第一例學生彈劾老師的案例,也可以說是張居正改革初期遇到最棘手的一個難題,巡按御史劉臺違制奏捷,而張居正出於保護劉臺和自己改革的目的就想大事化小,可劉臺居然直接上疏彈劾張居正。如果不是張居正背後有皇帝、太后和馮保的支持,他的改革很可能因此次事件而被葬送。

幸虧當時是張居正改革的初期,大明上下出於挽救統治危機的需要都一致支持張居正,並且劉臺違制在先的情況下還要反咬張居正一口的行為也為人不齒,所以才沒有對張居正改革造成更多不利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